季蒂昂的芝诺(Zeno of Citium,前 336-265 年)是雅典斯多葛学派哲学的创始人,该学派认为逻各斯(普遍理性)是人生最大的善,按照理性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目的。
如果一个人按照冲动和激情的本能生活,那么他不过是个动物;如果一个人按照普遍的理性生活,那么他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一哲学后来由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0-130 年)等人发展,并对罗马人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180 年)。斯多葛主义最终成为罗马世界最流行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之一。
芝诺曾是一名商人,直到他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前 430 年-前 354 年)所写的一本名为《回忆录》的书接触到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前 470/469 年-前 399 年)的学说。这本书收录了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哲学以及色诺芬作为苏格拉底学生期间的回忆。芝诺完全被这部著作所吸引,他离开了原来的职业,潜心研究哲学,最终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他的学生之一,巴比伦的第欧根尼(Diogenes of Babylon,前 230 年-前 140 年)于公元前 155 年将斯多葛学派带到罗马,最终影响了罗马哲学的发展。
早期生活
在亚历山大大帝登上马其顿王位的同一年,芝诺出生在塞浦路斯的腓尼基-希腊城市季蒂昂。他的父亲是一位经常前往雅典的商人,芝诺自然也继承了父亲的职业。芝诺年轻时是否学习过哲学尚不清楚,但大约在 22 岁时,他在雅典遭遇海难后被困,他捡到一本色诺芬的《回忆录》,苏格拉底的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放弃了以前的生活,把哲学研究作为自己唯一的兴趣。
芝诺曾师从底比斯的克拉特斯(Crates of Thebes,前 360-前280 年),后来又师从梅加里安人斯提尔波(Stilpo the Megarian),然后成为波勒摩(Polemo)的学生。他从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哲学家生活的某些不同方面和细微差别。例如,据说他从斯提尔波那里学到了人生最大的错误在于对任何请求都太快说 "是",要想生活安宁,就应该避免这样做。在这一点上,他比萨特(Sartre)更早提出 "说'不'是对个人身份的肯定,而同意别人的要求则会削弱个人的个性"。经过多年的学习,芝诺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并开始在雅典集市拱廊的门廊("stoa")上授课,他的学派也因此得名为 "斯多葛派"
学生与老师
传统观点认为,芝诺不止一次地说过:"当我遭遇海难时,却得到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航行。"他的意思是,在来到雅典之前,他的生活毫无意义。哲学给了芝诺作为商人似乎缺乏的专注力,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更重要的是,他从老师和阅读的书籍中吸收了价值观,并将其付诸实践。
福雷斯特. E. 贝尔德(Forrest E. Baird)教授写道,芝诺 "认为美德而非享乐是唯一的善,自然法则而非原子的随意摆动是宇宙的基本原则"(505)。雅典人高度赞扬他的节制、坚持不懈地践行他的言行,以及对雅典年轻人的良好影响。
当芝诺看到周围的年轻人愚昧无知时,他似乎从来不会缄口不言,他的许多言论听起来与西诺普的第欧根尼(前 404-前323 年)的言论相似。但与阿戈拉的 "疯狂苏格拉底"(第欧根尼被称为 "疯狂苏格拉底")不同的是,芝诺过着雅典传统的体面生活,同时拒绝为社会所看重的东西妥协自己的原则。
芝诺的哲学
芝诺清楚地认识到,雅典大多数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他们没有的东西,或者害怕失去他们所爱的东西。伊壁鸠鲁哲学(源于苏格拉底的另一位学生阿里斯提普斯(Aristippus,前 435-前356 年)的昔兰尼学派)所推崇的追求享乐永远不可能满足人类,因为人们总是在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试图抓住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与其追求享乐,不如追求理性,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价值。
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人就会达到一种开明的冷静状态,从而摆脱 "激情的奴役"(Mautner, 607)。这种信念使斯多葛学派在当时的希腊人以及后来的罗马人中大受欢迎。芝诺的学说让人头脑清醒,让人能够看清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外的东西,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自我。如果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也就有了他人意识,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简单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当然,这些学说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在今天更为人们所熟知,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一些哲学家也提倡这些教义。
古代作家第欧根尼. 拉尔提乌斯(Diogenes Laertius, 180-240 年)在其著作《著名哲学家的生平与观点》中保留了芝诺的一些学说。他写道芝诺声称:
至于有些人断言快乐是动物第一冲动的目标,斯多葛学派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快乐真的被感觉到了,它只是一种副产品,在大自然自己寻找并找到适合动物生存或构成的方式之前,它永远不会到来。它是一种结果,类似于动物茁壮成长和植物盛开的状态。大自然最初并没有区分植物和动物,因为大自然也调节植物的生命,但植物的生命没有冲动和感觉,就像我们体内的某些植物性的过程一样。斯多葛派认为,当动物有了冲动,从而能够去寻找适当的食物时,大自然的规则就是遵循着冲动的方向。但是,当理性通过一种更完美的方式被赋予我们称之为理性的生命时,按照理性生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自然生活。因为理性会科学地支配冲动(Baird, 507)。
芝诺的意思很简单,动物之所以追求享乐,是因为它们受本能的支配,本能驱使它们冲动。而人类既然被赋予了理性,就应该受理性思维的支配,理性地生活。把追求享乐作为人生的意义,并认为自己活得很好,那不过是一种动物,或者就像莎士比亚后来在《哈姆雷特》中所说的那样:
如果一个人的主要目标和时间的利用仅仅是睡觉和和吃饭,那他算什么?不过是一头野兽罢了。毫无疑问,创世主赋予了我们如此广阔的思维,可以向前看和向后看,他并不是让我们带着如此宝贵的能力和神一般的理性,在我们身上闲置着而已。(Act IV.iv.33-39)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需要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行事:理性。
芝诺的《理想国》
芝诺在底比斯的克拉特斯门下学习时写下了《理想国》,与柏拉图在其同名著作中想象的理想城邦相比,芝诺对完美社会的愿景截然不同。芝诺的《理想国》是一个乌托邦,人们宣称宇宙就是他们的家园,每个人都按照自然法则和理性认识生活。在社会中男女完全平等,没有不公正,因为一切行为都源于理性。
因为没有犯罪,所以不需要法律。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像大自然中的动物一样得到满足,所以没有任何贪婪、觊觎或仇恨。爱主宰着一切,生活在这座宇宙城里的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拥有自己所需的一切,别无所求。
人们认为,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克拉特斯及其妻子马罗尼亚的希帕基亚(Hipparchia of Maroneia)生活的启发,希帕基亚与克拉特斯生活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穿着男人的衣服,向男人传授哲学。克拉特斯和希帕基亚的生活符合简单的理性,芝诺在《理想国》中的观点也反映了这一点。关于芝诺的作品,普鲁塔克(Plutarch)后来写道:
诚然,斯多葛学派的第一位作者芝诺的《理想国》备受推崇,理想国唯一的目标就是:在城市和乡镇,人们都不应该生活在彼此不同的法律之下,而应该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我们的市民和老乡,遵守一种生活方式和秩序,就像一群羊在一个共同的牧场上以平等的权利一起觅食一样。芝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就像在梦中一样,幻想着某种公民秩序的方案,以及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大同世界的景象。
结论
遭遇船难后,芝诺到达雅典,然后一直在那里生活和教书直到去世。他从学校出来时被绊倒,脚趾骨折后去世,显然他死于自杀。他躺在地上,引用了提摩太斯的尼俄比(Niobe of Timotheus)中的一句话:"我是自愿来的,何必如此召唤我?"然后,他把这次事故解释为他应该离开的征兆,掐死了自己。
对于一个宣扬理性至上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结局,但对他来说可能并非如此。当一个人生命中的某个幸福时期结束时,执着于过去并希望它重现是不理智的。没有什么能让那个时刻重现,而对不可能的过去的憧憬只会让人失去现在。据说芝诺断掉脚趾时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意识到自己在雅典度过了美好而有意义的一生,可能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他该去别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