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是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以南 13 公里處的佛教石窟群,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最重要、最精美的代表作之一。 這些石窟從公元 493 年開始,歷經大約五個世紀的時間創建,連同雕刻在其中的雕像和銘文,為了解北魏和唐代晚期的政治、文化和藝術環境,提供了一個窗口。 這些洞穴開鑿,龍門山和象山的陡峭石灰岩峭壁上,相望一公里,形成一條伊河,從中流過的山谷。 該遺址外形酷似一座天然大門,歷史上被稱為伊闕或“伊河之門”。 7 世紀初,隋煬帝在洛陽建造了一座皇宮,南門緊靠懸崖峭壁,龍門這個名字開始使用(龍作為 皇帝權力的象徵)。
佈局
全區摩崖石刻石窟、佛龕2300餘座,佛像10萬尊,大小從幾厘米到17多米不等,碑刻2800多處,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窟群。 大部分洞穴開鑿在伊河西側的龍門山表面。 那裡的石窟和壁龕密度如此之大,以至於從遠處看,它們使懸崖表面,呈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蜂窩狀外觀。 西側的石窟用於祭祀死者,而東側象山的石窟,則居住著眾多不同教派的佛教僧侶。
社會反映
將石窟雕刻到偏遠的山腰作為佛教寺廟,是源於印度。 公元前 3 世紀。 佛教,隨著石窟雕刻的實踐,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影響了公元5世紀中葉,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雲岡佛教石窟的創建 . 公元493年,開鑿雲岡石窟的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便將精力轉移到,龍門石窟的開鑿上。
最古老的石窟谷陽洞內,雕刻的許多雕像都是,跟隨孝文帝到洛陽的皇室成員發誓要建造。 洞窟內有佛龕1000多個,銘文800多處,是龍門洞窟中最豐富的洞窟之一,也是北魏晚期雕刻和文字風格的體現。 中央的釋迦牟尼佛像和二菩薩像,都呈現出陰沉的外觀和修長的輪廓,與早期在雲岡發現的寬肩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古陽洞造像上的銘文,包括被指定為北魏書法典範的 20 款銘文中的 19 款,對於幫助確定每件作品的來源,至關重要。
北魏(公元 535 年)滅亡後,石窟雕刻放緩,直至唐朝(公元 618 年)形成——這是一個以重大文化成就,為標誌的穩定繁榮時期的開始。 在此期間,北魏的苦行風格讓位於寫實、戲劇和錯綜複雜的風格,龍門石窟約有 60% 的石窟,都是由這種風格形成的。 其中規模最大、最宏偉的當屬奉先寺洞。 窟後壁中央,雕刻一尊巨大的毘盧遮那佛像,神態恬靜優雅,面帶微笑,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毘盧遮那像的兩側是一組弟子和菩薩,以及一組雕刻在側壁上的天王和護法,形成一個半圓形。 考慮到每尊佛像都有明顯不同,但同樣富有表現力,站在佛像的中心,面對佛陀,是一種真正令人驚嘆的體驗。 石窟於公元 675 年完工,由高宗皇帝和武則天皇后(中國第一位在位的皇后)捐贈,以紀念他們的祖先。
通過為那些有足夠財力資源的人,提供奉獻佛像的能力,以便將功德轉移給指定的受益人,通常是皇帝或父母,龍門的雕像藝術最終達到了精神目的。 這些人物的讚助人,代表了廣泛的社會階層——皇室成員、官員、軍事將領、僧侶、修女、工匠、外行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他們的捐贈中,附上了一段題詞,描述了他們進行委託的動機和方式。 通過選擇圖像的主題和風格,並通過包含銘文來傳達他們的故事,古代捐助者留下了該地區一千年前社會的生動寫照。
著名的洞穴
除了固陽和奉賢寺石窟外,還有幾處特別,值得一提。 北魏遷都洛陽後不久雕刻的賓陽三窟(北、中、南)是宣武帝,為紀念他的父親孝文帝,和母親文昭皇后而捐贈的。 與固陽洞造像不同,賓陽石窟造像屬於早期北魏風格,更接近於雲岡石窟的造像。 窯房洞的工程始於北魏和唐朝之間的時期,包括雕刻 140 種唐朝醫方——從霍亂到歇斯底里的各種疾病的實用療法。 這些療法於公元 10 世紀傳播到日本,揭示了唐代醫學科學的進步程度。
萬佛洞是在奉先寺洞建成後不久建成的,是為紀念高宗皇帝和武則天皇后而創建的,據稱包含 15,000 尊小型坐佛像,雕刻在覆蓋數壁的巨大網格狀的小壁龕中。 該洞穴的著名贊助人,包括一位女宮廷官員和一位宮廷尼姑。 東側最大的石窟,看鏡寺洞,不像其他許多大石窟,沒有大型雕刻佛像群。 取而代之,是一排真人大小的羅漢(那些在開悟之路上走得更遠的人),沿著洞穴的四周伸展,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表情,以其他唐代發現的,令人回味和高度詳細的浮雕風格, 時代石窟。
保存
人們只能想像唐代龍門石窟的富麗堂皇,最近完成的數千個雕刻品被塗上了絢麗的色彩。 不幸的是,一些自然和人為的力量,已經偏離了原藝術家的意圖,儘管在許多情況下並沒有完全破壞。 造成損壞的自然原因,包括酸雨造成的腐蝕、風吹造成的磨損,以及石灰石自然產生的裂縫,植物生長和滲水加劇這些裂縫。
儘管有證據表明,到公元 13 世紀,雕像就已經開始遭到破壞,但在 20 世紀初,還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搶劫事件。 掠奪者將較大人物或整個較小人物的頭和手交給北京和西安的藝術品經銷商,後者再將其賣給外國藝術品收藏家和博物館。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開始對遺址進行修復,這一事件最終導致了 1971 年奉先寺洞的整修工作。 為防止倒塌和水毀,對造像進行了加固,恢復了原有的排水渠道,在石窟上方建造了屋頂,並對造像進行防水處理。 2000 年,該遺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與歷代香客到龍門朝拜或供奉佛像求功德一樣,這些石窟讓現代遊客有機會更近一步地,了解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並站在 驚嘆於人類的能力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