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

定义

Joshua J. Mark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23 January 2019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法语
聆听本文
X
打印文章
Chu-Han Contention Map (by SY, CC BY-SA)
楚漢之爭圖
SY (CC BY-SA)

垓下之戰(公元前 202 年)是楚漢之爭(公元前 206-202 年)的決定性戰役,漢國劉邦(公元前 256-195 年)擊敗楚漢之爭。項羽(公元前232-202 年)是楚國的國王,隨後建立了漢朝。

這場戰鬥發生在中國中原的一個峽谷,是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崩潰後,爆發的四年殘酷內戰的高潮。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始皇(公元前 221-210 年在位)去世,秦國對國家的控制鬆動,項羽和劉邦共同對抗秦軍。 然而,公元前206年秦都咸陽失陷後,項羽和劉邦因利益衝突而反目成仇。

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他的將軍韓信綁架了項羽的愛妃虞姬,並將項羽引誘到垓下救她。 擊敗項羽後,劉邦自稱高祖,成為漢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開國皇帝和創始人。 因此,垓下之戰,理解為秦漢過渡時期的關鍵戰役。

秦朝的崛起

當周朝時代結束時(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2-476年),從未完全統一的中國,分裂為七個獨立的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每個是獨立的政治實體- 然後在後來的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81-221 年)相互爭奪控制權。 秦始皇不顧以往講禮的軍事交戰規則,轉而發動全面戰爭,征伐諸侯。 一旦他擊敗並統一了他們,他就繼續執行那些讓他掌權的殘酷政策。

到公元前 206 年,楚國和漢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的將軍領導了反秦的戰爭:楚項羽和漢劉邦。

秦始皇通過恐懼統治,龐大的王國,他的間諜和密探網絡確保沒有人,可以安全地,反對他的任何政策。 任何不支持法家或不關注他或他的家人的書籍都被燒毀,反對的人被殺害。

他徵召了數千人北部邊境牆作奴工,(其路線與後來長城相同)和大運河上工作,而其他人則在軍隊中服役。 只要秦始皇在位,就不可能有任何有組織的叛亂,因為他的奸細網,龐大高效。

早期聯盟

然而,公元前210年,皇帝在尋求長生不老藥途中去世,兒子秦二世即位。 秦二世沒有能力追隨他的父親,由於他在統治的各個方面屢屢失敗,政府對人民的嚴格控制也隨之放鬆。 三年後他被暗殺。 他的侄子同樣無能,繼位後,無力阻止前附屬國,不斷高漲的叛亂浪潮。

公元前 210 至 206 年間,這些國家與秦國(通常是相互之間)爭奪霸權。 到公元前206年,楚國和漢國已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各自軍隊的將軍是公認的起義領袖:楚項羽和漢劉邦。 這兩位都是同樣出色的將領,都為擊敗秦軍做出了重大貢獻。 項羽參加了更多的戰鬥,而劉邦則負責咸陽的最終勝利。 學者哈羅德·M·坦納 (Harold M. Tanner) 寫道:

從理論上講,劉邦和項羽都是代表楚懷王而戰。 事實上,他們是權力的競爭對手。 每個人都想率先攻破渭谷關口,奪取秦都咸陽。 劉邦先到了。 根據歷史(漢代寫的,因此對項羽有偏見),劉邦對待人民和可憐的秦三世都是仁慈和禮讓。 當項羽率領大軍到來時,他氣得面色鐵青。 劉邦只有道歉並將秦都和渭谷交給項羽才得以倖存。

Liu Bang (Emperor Gaozu)
汉高祖刘邦
Miuki (CC BY-SA)

項羽出身貴族,統領軍隊後被封為“西楚王”。 劉邦是個平民(儘管有些資料稱他為王子),但在他道歉並交出咸陽後,項羽將他提升為貴族,並授予他漢王的頭銜,並授予他所有隨之而來的權力。 坦納描述了這兩個人的差異:

項羽和劉邦的背景截然不同。 項氏家族多代都曾為楚國當過將領。 項羽是一位大權勢貴族,深諳兵法。 劉邦出身貧賤,為村長,好酒好色。 劉邦身為村長,曾被指派帶著一群人去​​秦始皇陵做苦役。 途中逃跑的人太多了,劉邦放棄了,也放走了其餘的人,逃進了沼澤地,其中一些人加入了他的行列。

劉邦很難勝任統帥之職,而且手下的兵力也比項羽少。 儘管咸陽之戰是劉邦的勝利,項羽卻憑藉勝利者的權利和優越的社會地位,著手重新分配土地。 在重新整理諸侯國的過程中,他放棄了劉邦聲稱屬於他的土地。 當劉邦對這一決定提出異議時,他被忽視,他感到自己被前盟友羞辱,於是他集結了軍隊攻擊項羽。

楚漢之爭

公元前 206 年至前 202 年間,楚漢兩國軍隊相互交戰,其他國家時與一國結盟,時與另一國結盟。 始皇帝無視古老的騎士戰爭規則,實行全面戰爭,從而征服了諸國。 劉邦和項羽都沒有忘記這個教訓。 楚漢之爭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摧毀了大片農田和城市地區。

Han Dynasty Sword
漢劍
The British Museum (Copyright)

漢楚軍隊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03年,項羽談判達成了一項和平協議,即《洪門條約》(又稱《洪運河條約》)。 根據協議的條款,中國將分為漢楚。 劉邦簽署了該條約,但希望得到始皇帝已經實現的統一,和隨之而來的榮耀,並且違反了協議,恢復了敵對行動。

項羽將劉邦趕回漢軍後方,圍困漢軍中央的防禦工事。 劉邦率齊王韓信、梁彭越等兵力,三路進攻西楚。 項羽被迫放棄圍城,保家衛國。 劉邦卻命令韓信繞行騷擾楚軍。

韓信的所作所為遠不止於此,他多次成功伏擊項羽及其軍隊。 然而韓信的目的,並不是與對手,直接進行持久戰,而是將項羽逼入絕境。 韓信繼續他的戰術,目的是操縱楚軍大軍進入中原垓下峽谷,以兵力相剋,以殲滅楚軍。

垓下之戰

項羽大軍完全進入垓下峽谷後,韓信便派兵“十面埋伏”,大敗軍隊。

項羽的小妾虞氏(本名虞妙儀)經常與項羽一起出征,在一次沖突中被俘,韓信很快將她送到了垓下。 他將俘虜和大部分部隊部署在峽谷深處,但沿途部署了其他部隊。 項羽知道自己陷入了陷阱,於是動員自己的力量去拯救他所愛的女人。 他派大軍向都彭城進發,率十萬勇士進軍垓下。

項羽大軍完全進入峽谷後,韓信便派兵“十面埋伏”,大敗軍隊。 項羽率部奮戰至夜幕降臨,終於救出了虞姬。 黑暗中,劉邦、韓信命令自己的部下和被俘的敵軍唱楚歌。 這些歌曲讓剩餘的楚軍想起了他們的家園和家人,進一步挫傷了軍隊的士氣。 人們開始在黑暗中逃離回家。

項羽奮力阻止逃兵,但在虞姬的請求下,項羽態度軟化,願意的就被允許離開。 隨後,他與虞姬坐在一起喝酒,據說還創作了輓歌《垓下歌》(至今仍在傳唱)。 項羽徹夜聽著敵人所唱的故鄉歌曲,相信西楚必已淪陷於漢,他的事業已經失敗了。 據歷史學家司馬遷(公元前 145-86 年)記載,他與虞姬一起唱了他的輓歌,並與她交替唱詩,這也是現代人們經常唱的歌曲。

Consort Yu
虞姬
ShangGuan Zhou (Public Domain)

虞姬邊唱詩邊舞劍,自責自己楚國的失敗,又想以項羽對她的愛,來拯救項羽免遭更大的災難,於是拔劍自刎。 儘管被敵軍包圍,軍隊不斷拋棄他,但項羽不顧謀士的請求繼續前進,埋葬了虞姬,並在她的墳墓上豎起了一個大土堆,以防止褻瀆。

到了早上,項羽手下的兵力還不到八百人,但由於人數較少,他能夠更輕鬆地機動,並從垓下峽谷殺了回來。 直奔彭城,漢軍緊隨其後,至烏水追上。 雙方激戰,楚軍大部被殺。 項羽奮戰到底,當他知道自己很快就會被俘虜時,就舉劍割喉自殺。 那年他30歲。

劉邦的勝利與漢族的崛起

劉邦隨後稱帝,建立漢朝,從公元前 202 年到公元 220 年統治中國。 他被稱為高祖皇帝,與他的妻子盧植皇后一起執政。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自己的老盟友彭越和韓信產生懷疑,並於公元前 196 年以煽動叛亂藉口,將他們二人處決。 為了給自己甩鍋,他讓盧植下達了命令。 由於沒有其他模式可供效仿,也沒有從政經驗,新皇帝高祖以他幫助推翻的秦朝為藍本,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儘管他以一種溫和得多的方式執法。

Han Figure Painting
漢人物畫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垓下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戰役,而兩個對手的功過仍存爭議。 項羽與虞姬的故事是李蓮英 1993 年小說《霸王別姬》和陳凱歌 1993 年同名電影的主題,還被改編為流行歌劇。 2011年,李彥宏執導的電影《鴻門宴》上映,該片取材於楚漢之爭和垓下之戰(該片的英文片名是White Vengeance,與《鴻門宴》無關)中文標題)。

另一部故事片《最後的晚餐》由陸川編劇和導演,2012年上映,講述項羽和虞姬的戰爭和故事。 虞妃墓是一處備受推崇的旅遊景點,位於蘇州市以東九英里(15 公里)處的靈璧縣。 “楚歌圍”出自垓下之戰,指的是陷入絕境的人。

楚漢之爭的故事,一直帶有漢代文士的偏見,漢代文士首先記錄了這個故事,並將項羽描繪成與高貴,劉邦相對的暴虐惡棍。 然而,現代學術界已經重新評估了這些早期的記載,今天的項羽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一位偉大的將軍,他的失敗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他對虞姬的忠誠。

删除广告
广告

问题与解答

垓下之戰是什麼?

垓下之戰是中國楚漢之爭的最後一場戰鬥,最終導致楚國的失敗和漢朝的建立。

垓下如何發音?

垓下發音"垓下"

垓下之戰中的將領是誰?

項羽為楚軍,劉邦為漢軍。

垓下之戰為何出名?

垓下之戰是秦朝滅亡後建立漢朝的最後一場戰役。 它也在歌劇、戲劇和電影中被浪漫化,重點關注項羽和虞姬之間的愛情和他們的死亡。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Joshua J. Mark
Joshua J. Mark現在是一位自由作家,曾在紐約Marist學院兼職哲學教授。他曾在希臘和德國生活,並環遊過埃及。他在大學教過歷史、寫作、文學和哲學。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Mark, J. J. (2019, January 23). 垓下之戰 [Battle of Gaixia].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1669/

芝加哥风格

Mark, Joshua J.. "垓下之戰."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January 23, 2019.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1669/.

MLA 风格

Mark, Joshua J.. "垓下之戰."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3 Jan 2019. 网络. 20 Ja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