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埃及建筑通常与吉萨(Giza)金字塔密切相关,但实际上古埃及建筑形式多样,包括行政大楼、寺庙、陵墓、宫殿以及贵族和平民的私人住宅。这些不同建筑的装饰也因其用途和建造者的资源而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金字塔仍然是古埃及最显著的象征。尽管玛雅文明和中国等其他文明也采用过这种形式,但大多数现代人认为金字塔就是埃及的代名词。吉萨金字塔在建成数千年后仍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古迹,建筑师建造金字塔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建造金字塔之前的几个世纪中积累起来的。
然而金字塔并不是古埃及建筑的巅峰;它们只是该文明最早和最著名的表现形式之一,后来,这个文明还创造了同样令人着迷的建筑物、纪念碑和寺庙。
6000年历史
古埃及历史始于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6000 年 - 3150 年)之前,一直延续到托勒密(Ptolemaic)王朝末期(公元前 323 年 - 30 年)。在现今被称为撒哈拉沙漠的地区发现的文物和过度放牧的证据表明,人类在该地区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8000 年左右。埃及早期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3150 年至公元前 2613 年)是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前王朝时期的艺术和建筑也得到了改进。
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即位于萨卡拉(Saqqara)的左塞尔(Djoser)阶梯金字塔,建于早王朝末期。将这座金字塔及其周围的建筑群与早几个世纪的马斯塔巴(mastaba)墓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埃及人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方面的理解有多么先进。然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伟大的纪念碑与后来出现的纪念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吉萨金字塔始建于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13年 - 公元前2181年),代表了当时所积累的卓越才能与精湛技艺的巅峰。然而,古埃及历史仍将有着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随着金字塔建筑形式被弃用,埃及人将注意力转向了神庙。现存遗迹众多,如卡纳克的阿蒙 - 拉神庙建筑群,与吉萨金字塔一样,令人由衷敬畏。无论规模宏大还是小巧,所有这些建筑都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建筑美学和实用功能的综合考量,使其成为建筑杰作。这些建筑至今仍能引起共鸣,因为它们从构思、设计到建造,都是为了讲述一个永恒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至今仍能触动每一位到访者的心灵。
埃及建筑与创世之说
根据埃及宗教,乾坤初奠,只有黑暗混沌的漩涡。从这些原始水域中升起了一个干土丘,被称为本本(ben-ben),水围绕着它上下翻滚,土丘上阿图姆(Atum)神目光凝重,他望着黑暗,感到万分孤独;于是他与自己交配,创世开始了。
阿图姆掌管着不可预知的宇宙,上擎天、下插地。通过他的自己孩子们,他也创造了人类{尽管在某些版本中,女神奈特(Neith)也参与其中}。世界和人类悉知:一切都源自水、源自潮湿、源自埃及人耳熟能详的尼罗河三角洲的那种环境。一切都是由神创造的,并且,这些神也是从人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孕育而生。
当尼罗河水漫过河岸,冲刷出人们赖以种植庄稼的肥沃土壤时,这是神奥西里斯(Osiris)的杰作。当傍晚太阳落山时,拉(Ra)神就乘着驳船下到冥界,人们高兴地参加仪式,以确保他能躲过宿敌阿波菲斯(Apophis)的攻击,并在第二天早晨得以再次升起复活。女神哈索尔(Hathor)栖息于树间,巴斯特(Bastet)保守女人的秘密并保护家庭,托特(Thoth)赋予人们读写能力,伊西斯(Isis)虽然是一位伟大而强大的女神,但她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她在三角洲的沼泽中抚养年幼的儿子荷鲁斯(Horus),守护着地球上的母亲们。
诸神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埃及人通过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来敬仰他们。人们认为诸神为古埃及人提供了最完美的世界;事实上,这些世界是如此完美,以至于它将永远存在。来世只是一个人所过生活的延续。因此,当这些人建造伟大的纪念碑时,它们会反映出这种信仰体系,这并不奇怪。古埃及的建筑讲述了人们与土地和诸神的关系。建筑的对称性、铭文、室内设计都反映了和谐 (ma'at) 的概念,这是古埃及价值体系的核心。
前王朝时期和早王朝时期
在埃及前王朝时期,诸神和女神的形象出现在雕塑和陶瓷中,但人们还不具备建造大型建筑来纪念他们的领袖或神灵的技术。这一时期明显存在某种形式的政府,但它似乎是地区性和部落性的,与古埃及王国时期的中央政府完全不同。
前王朝时期的房屋和陵墓都是用在阳光下晒干的泥砖建造的(这种做法贯穿整个古代埃及历史)。在砖石出现之前,房屋是用芦苇搭建的茅草结构,用泥土涂抹墙壁。这些早期建筑是圆形或椭圆形,之后则变成方形或矩形。社区聚集在一起以抵御风雨、野生动物和陌生人,并逐渐发展成为用城墙环绕的城市。
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也随之进步,门窗都由木框支撑和装饰。虽然当时埃及的木材资源较为丰富,但数量仍不足以用作大规模建筑材料。泥砖砌成的椭圆形房屋变成了长方形房屋,屋顶呈拱形,有花园和庭院。泥砖砌成的墓葬也体现了这种工艺,在埃及早期王朝时期,墓葬的设计变得更加精致和复杂。这些早期的长方形墓穴(mastabas)仍用泥砖建造,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石头建造神庙。到埃及第二王朝(公元前 2890 年 - 公元前 2670 年左右),石碑(stelae)开始与这些神庙一起出现。
方尖碑是一种四面锥形的大型直立石碑,大约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在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城。埃及方尖碑(埃及人称其为“tekhenu”,“方尖碑”是希腊语名称)是埃及建筑中反映神与人关系的最完美范例之一,因为它们总是成对竖立,古代埃及人相信:在地球上竖立的两座方尖碑对应在天上也有两座一模一样的同时竖立。开采、雕刻、运输和竖立方尖碑需要高超的技艺和大量的人力,这使埃及人很好地掌握了石工技术,并学会了如何将极其沉重的物体搬运数英里。掌握石工技术为埃及建筑的下一个重大飞跃奠定了基础:金字塔。
萨卡拉(Saqqara)的左塞尔(Djoser's)陵墓建筑群由其宰相兼首席建筑师伊姆霍特普(Imhotep,约公元前 2667 年 - 约公元前 2600 年)构想,他为国王设想了一座用石料建造的巨大马斯塔巴(mastaba)式陵墓。左塞尔的金字塔并非“真正的金字塔”,而是一系列堆叠的马斯塔巴,被称为“阶梯金字塔”。即便如此,这仍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惊人壮举。历史学家德斯蒙德·斯图尔特(Desmond Stewart )对此评论道:
萨卡拉的左塞尔阶梯金字塔标志着这样一种发展,即后来看起来不可避免,但如果没有一位勇于尝试的天才,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知道伊姆霍特普(Imhotep)这位王室官员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不是从将他与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ulapius)相提并论的希腊传说中得知,而是从考古学家从他那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字塔中所发现的东西得知。研究表明,在每个阶段,他都愿意尝试新的方法。他的第一个创新是建造了一个不是长方形而是正方形的马斯塔巴(mastaba)。他的第二个创新涉及所用的材料。(引自纳尔多,第 125 页)
尽管规模不大,但神庙的建造已让埃及人熟悉了石工技艺。伊姆霍特普(Imhotep)设想将这种技艺运用到更宏大的工程中。早期的马斯塔巴墓(mastaba)葬装饰着铭文和芦苇、花朵及其他自然景象的雕刻;伊姆霍特普希望在更耐用的材料上延续这一传统。他那宏伟高耸的马斯塔巴金字塔将拥有与之前那些规模较小的陵墓相同的精致细节和象征意义,而且所有这些都将用石头而非干泥来打造。历史学家马克·范·德·米罗普(Mark van de Mieroop )对此评论道:
伊姆霍特普用石头复制了之前用其他材料建造的东西。围墙的正面有着与泥砖陵墓相同的壁龛,柱子形似捆扎的芦苇和纸莎草,而门楣上的石柱则代表着卷起的芦苇屏风。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试验,这一点在建筑群中心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尤为明显。这座金字塔在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座阶梯金字塔之前,曾有过几个马斯塔巴式的方案,将六个类似马斯塔巴的层级层层堆叠起来……如此巨大的重量对建造者来说是个挑战,他们将石块向内倾斜放置,以防止这座纪念碑崩塌。(56)
阶梯金字塔建成后,其高达204英尺(62米),是当时最高的建筑。其周边建筑群包括一座神庙、多个庭院、神龛以及祭司的住所,占地面积达40英亩(16公顷),四周环绕着一道高30英尺(10.5米)的围墙。围墙上开有13扇假门,仅在东南角设有一处真正的入口;整座围墙外侧环绕着一条长2460英尺(750米)、宽131英尺(40米)的壕沟。
左塞尔王(Djoser)的实际墓穴位于金字塔下方,处于一口深达92英尺(28米)的竖井底部。墓室本身由花岗岩包裹,然而,若要抵达墓室,人们必须穿过一个由走廊构成的迷宫。这些走廊皆被精心绘制了浮雕,且镶嵌着瓷砖,它们有的通向其他房间,有的则是死胡同,死胡同里摆满了刻有早期国王名字的石制容器。当然,建造这个迷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王的墓穴和陪葬品,但遗憾的是,它未能阻止古代盗墓者,墓穴在古代的某个时期遭到了洗劫。
左塞尔阶梯金字塔融合了埃及建筑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元素:对称、平衡与宏伟,这些都反映了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古埃及文明基于“玛阿特”(ma'at,和谐、平衡)这一概念,这是由他们的神明所规定的。无论规模大小,古埃及的建筑始终体现着这些理念。宫殿甚至会建造两个入口、两个王座厅、两个接待厅,以在设计中保持对称与平衡,同时代表上下埃及。
古王国和金字塔
伊姆霍特普的创新思想被古王国第四王朝的国王进一步发扬光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埃及第三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胡尼 (Huni,约公元前 2630 年 - 公元前 2613 年) 发起了古王国的大规模建筑工程,建造了美杜姆(Meidum)金字塔,但这一荣誉应该属于第四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斯尼夫鲁 (Sneferu,约公元前 2613 年 - 公元前 2589 年)。埃及古物学家芭芭拉·瓦特森(Barbara Watterson)写道:“斯尼夫鲁(Sneferu)开创了古王国的黄金时代,他最显著的成就是在达舒尔(Dahshur)建造的两座金字塔”(50-51)。斯尼夫鲁开始建造美杜姆(Meidum)金字塔,这座金字塔现在被称为“倒塌的金字塔”,当地人称之为“假金字塔”,因为它的形状:它更像一座塔,而不是金字塔,它的外壳被一个巨大的砾石堆包围着。
美杜姆(Meidum)金字塔是埃及建造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真正的金字塔”被定义为一种完全对称的纪念性建筑,其阶梯被填平,形成向顶部尖点逐渐收窄的平滑侧面。 最初,任何金字塔都是从阶梯金字塔开始的。然而,美杜姆金字塔没能长久保存下来,因为对伊姆霍特普(Imhotep)最初的金字塔设计进行了改动,致使外层石壳是建在沙质地基上而非岩石上,从而导致其坍塌。学者们对倒塌事件是发生在施工期间还是在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分歧。
斯尼夫鲁(Sneferu)对石质金字塔形式的试验为他的继任者带来了好处。胡夫(Khufu,公元前 2589 年 - 公元前 2566 年)从他父亲的试验中汲取了经验,并在其统治期间指挥建造了吉萨大金字塔,这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留存至今的。与普遍认为这座纪念碑是由希伯来(Hebrew)奴隶建造的观点相反,参与建造吉萨大金字塔的埃及工人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们或是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部分,或是作为有偿劳工,又或是当尼罗河泛滥导致无法耕种时参与其中。学者鲍勃·布赖尔和霍伊特·霍布斯指出:
要不是每年有两个月尼罗河的水淹没了埃及的农田,使几乎整个劳动力都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在这时期,法老会提供食物作为工作报酬,并承诺在来世给予工匠们优待,就像他在现世统治一样。每年有两个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工人聚集起来,运输由一支常设队伍在其余时间开采的石块。监工们将劳工们编成小组,用雪橇运输石块,这种工具比轮式车辆更适合在松软的沙地上搬运沉重的物体。一条用水润滑的堤道使上坡拉拽变得轻松。建造金字塔时没有使用灰浆来固定石块,只是将石块拼接得非常精准,以至于这些高耸的建筑历经 4000 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它们是现存的唯一一座古代世界奇观。 (17 - 18)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希伯来(Hebrew)奴隶或任何其他类型的奴隶劳工参与了吉萨金字塔、佩尔 - 拉美西斯城(Per-Ramesses)或埃及其他重要建筑的建造。在整个埃及历史中,奴隶制确实存在,就像在所有古代文化中一样,但它并非像根据《圣经·出埃及记》所撰写的小说或电影所描绘的那种奴隶制。在古代世界,奴隶可以是年轻一代的导师和教师、会计、保姆、舞蹈教练、酿酒师,甚至哲学家。在埃及,奴隶要么是军事行动中的俘虏,要么是无力偿还债务的人,这些人通常在矿山和采石场工作。
在吉萨大金字塔工作的男男女女住在由国家提供的工地上宿舍里{Lehner,莱纳和哈瓦斯(Hawass)于公元 1979 年发现},他们的劳动报酬丰厚。工人技艺越高超,报酬就越高。他们的劳动成果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吉萨大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奇迹,当之无愧:直到 1889 年埃菲尔铁塔(Eifel Tower)建成,吉萨大金字塔一直是人类建造的地球上最高的建筑。历史学家马克·范·德·米罗普(Marc van de Mieroop)写道:
其规模令人难以置信:高 146 米(479 英尺),底边长 230 米(754 英尺)。据估计,它由 230 万块石块构成,平均每块重 2.75 吨,有些重达 16 吨。根据Turin Royal Canon《都灵王室年表》,胡夫(Khufu)统治了 23 年,这意味着在他统治期间,每年要开采、运输、加工和安装 10 万块石块——每天约 285 块,即每两分钟就要安装一块(在白天)。这座建筑的设计几乎完美无瑕。四面朝向正北、正南、正东、正西,且彼此呈精确的 90 度角。(58)
在吉萨建造的第二座金字塔属于胡夫(Khufu)的继任者哈夫拉(Khafre,公元前 2558 年至公元前 2532 年),他也被认为是吉萨大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第三座金字塔属于哈夫拉的继任者孟卡拉(Menkaure,公元前 2532 年至公元前 2503 年)。约公元前 2520 年的一段铭文记载了孟卡拉(Menkaure)前来视察他的金字塔,并指派 50 名工人承担为他的官员德布亨(Debhen)建造陵墓的新任务。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陛下下令,任何人不得被征召从事强制劳动”,并且要清理建筑工地上的垃圾(刘易斯,9)。在吉萨,国王为他们的朋友和宠臣建造陵墓是相当常见的做法。
如今的吉萨高原与古王国时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当时这里并非如今这般位于沙漠边缘的荒凉之地,而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墓地,有商店、工厂、市场、庙宇、住宅、公共花园以及众多的纪念碑。大金字塔外层覆盖着一层闪闪发光的白色石灰岩,矗立在小城的中心,从数英里外都能看到。
吉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居民都是政府工作人员,但第四王朝时期在那里建造巨大纪念碑的花费极其高昂。哈夫拉(Khafre)的金字塔和建筑群比胡夫(Khufu)的小一些,孟考拉(Menkaure)的又比哈夫拉(Khafre)的小,这是因为随着第四王朝金字塔建造工作的持续进行,资源逐渐减少。孟考拉(Menkaure)的继任者谢普塞卡夫(Shepsekhaf,公元前 2503 - 2498 年)被安葬在萨卡拉(Saqqara)的一座简陋的马斯塔巴(mastaba)墓中。
金字塔的建造成本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政治上。当时埃及并非只有吉萨一处墓地,所有这些墓地都需要维护和管理,这些工作由祭司负责。随着这些场所规模的扩大,主持这些场所所在不同地区的祭司和地方长官(诺玛赫,nomarchs)的财富和权力也随之增长。
古王国后期的统治者建造了神庙(规模小得多的金字塔),因为这些更经济实惠。 从金字塔纪念碑到神庙的转变,标志着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念转变,这与祭司阶层权力的日益增长有关:纪念碑不再是为了纪念某位国王而建,而是为了特定的神灵。
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
祭司和地方长官的权势的日益加强,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了古王国的崩溃。埃及随后进入了被称为第一中间期(公元前 2181 年 - 公元前 2040 年)的时代,在此期间,各个地区基本上自行治理。国王们仍从孟斐斯(Memphis)统治,但已鞭长莫及。
埃及的第一中间期传统上被描绘成一个衰落的时代,因为没有建造伟大的纪念碑,而且艺术质量被认为不如古王国时期。但实际上,艺术作品和建筑只是有所不同,并非低劣。在古王国时期,建筑和艺术作品都是由国家资助的,因此其风格或多或少都显统一,以反映皇室的品味。而在第一中间期,地方艺术家和建筑师得以自由探索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邦森写道:
在地方长官的赞助下,建筑在古王国崩溃后得以延续。这种赞助一直持续到中王国时期,造就了诸如贝尼·哈桑(Beni Hassan ,约公元前 1900 年)这样的杰出遗址,那里有岩石雕刻的墓穴和带有柱廊门廊及彩绘墙壁的大礼拜堂。(32)
当门图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 ,约公元前 2061 年至公元前 2010 年)将埃及统一在底比斯(Theban)的统治之下时,王室对艺术和建筑的委托又重新开始,但与古王国时期不同的是,多样性与个人表达受到了鼓励。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从门图霍特普(Theban)在底比斯附近的代尔巴赫里(Deir el-Bahri )建造的宏伟陵墓建筑群开始,其风格既宏伟又具有个人特色。
在国王塞努斯雷特一世(Senusret I ,约公元前 1971 年至公元前 1926 年)统治时期,伟大的阿蒙-拉(Amun-Ra)神庙在卡纳克(Karnak)动工,当时这位君主在该地建造了一座简朴的建筑。这座神庙,和中王国时期的其他神庙一样,由外院、通向大厅和祭祀室的柱廊庭院以及供奉神像的内殿构成。在这些地方还修建了圣湖,整个效果象征着世界的起源以及宇宙的和谐运转。邦森写道:
神庙是宗教建筑,被视为神灵的“地平线”,即神在创世时出现的地方。因此,每座神庙都与过去有着联系,其庭院内举行的仪式是世代相传的固定模式。这座神庙也是宇宙的一面镜子,是创世之初的混沌之丘的象征。(258)
柱子是神庙建筑群象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支撑屋顶,还要为整个建筑增添自身的寓意。众多不同的柱子设计中,有类似捆扎的纸莎草的柱子(紧密雕刻的柱子,形似纸莎草);在埃及中王国时期流行的莲花柱,柱顶像盛开的莲花;花蕾柱,柱顶好似未绽放的花朵;还有“德杰德”(Djed)柱,这种柱子最著名的例子是左塞尔(Djoser)金字塔建筑群中的“赫布·塞德”(Heb Sed)庭院中的柱子,但它在埃及建筑中被广泛使用,从一端到另一端都能见到。德杰德(Djed)是古埃及象征稳定的符号,常被用在柱子上,或在柱基,或在柱顶(仿佛德杰德在支撑着天空),甚至整根柱子都是德杰德(Djed)的形状。
中王国时期,住宅及其他建筑仍以泥砖建造;石材仅用于神庙和纪念性建筑,且通常采用石灰岩、砂岩,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用花岗岩,而加工花岗岩需要高超的技艺。中王国时期有一件鲜为人知且早已失传的杰作,即位于哈瓦拉(Hawara)城的阿蒙涅姆赫特三世(Amenemhat III,约公元前1860 - 1815年)金字塔建筑群。
这座建筑群规模宏大,设有十二座大型独立庭院,这些庭院隔着一片林立着圆柱的大厅和内部走廊两两相对。这些走廊布局极为复杂,以至于希罗多德(Herodotus)将其称作“迷宫”。庭院和走廊之间还通过通道、柱廊和竖井相互连通,这使得来访者可能沿着熟悉的大厅前行,却在不经意间拐入一条陌生的岔道,最终到达与原本目的地截然不同的建筑群区域。
纵横交错的小巷和用石塞封住的假门旨在迷惑并使来访者迷失方向,以保护国王金字塔的中央墓室。据说,这个墓室由一整块花岗岩凿成,重达110吨。希罗多德(Herodotus)宣称,它比他所见过的任何奇观都更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中间期和新王国时期
第十二王朝的阿蒙涅姆赫特三世(Amenemhat III)等国王为埃及艺术和建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政策一直延续到第十三王朝。然而,第十三王朝实力较弱,统治不力,最终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衰落,外来民族希克索斯人(Hyksos)在下埃及崛起,而努比亚人(Nubians)则占领了南部的部分土地。这个时段被称为埃及的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 1782 年 - 1570 年),这一时期艺术几乎没有什么进步。
底比斯国王阿赫摩斯一世 (Ahmose I ,约公元前 1570 年 - 1544 年) 将希克索斯人(Hyksos)赶出埃及,随后他从努比亚人(Nubians)手中夺回了南部疆域,开创了被称为古代埃及新王朝(公元前 1570 年 - 1069 年) 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自古王国以来最宏伟的建筑壮举。就像现代游客对吉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感到敬畏和好奇一样,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的墓葬群、卡纳克(Karnak)的阿蒙神庙、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众多作品以及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 )的宏伟建筑(如阿布辛贝勒,Abu Simbel)也让他们惊叹不已。
新王国的统治者大规模修建城池,以适应埃及帝国地位的提升。埃及从未经历过像希克索斯人(Hyksos)这样的外国势力控制他们的土地,在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将他们赶走后,他发起军事行动,在埃及边境周围建立缓冲区。他的继任者,尤其是图特摩斯三世 (Thutmose III ,公元前 1458 - 1425 年) 扩大了这些地区,直到埃及统治了一个从叙利亚延伸到黎凡特、利比亚和努比亚的帝国。埃及在此期间变得非常富有,这些财富被大量用于建造寺庙、陵墓建筑群和纪念碑。
其中最伟大的是卡纳克的阿蒙拉神庙。与埃及所有其他神庙一样,这座神庙讲述了过去的故事、人民的生活,并向诸神致敬,但它是一项巨大的未完成工程,新王国的每一位统治者都对其进行了扩建。该遗址占地 200 多英亩,由一系列塔门(顶部逐渐变细为檐口的巨大门道)组成,通向庭院、大厅和较小的寺庙。
第一座塔门通向宽阔的庭院,吸引游客进一步深入。第二座塔门通向柱廊庭院,长 337 英尺(103 米),宽 170 英尺(52 米)。大厅由 134 根柱子支撑,这些柱子高 72 英尺(22 米),直径 11 英尺(3.5 米)。学者们估计,仅在主殿内就可以容纳三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 )大小的建筑。邦森(Bunson)评论道:
卡纳克神庙仍然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宗教建筑群。它占地 250 英亩,拥有历经 2000 多年建造的寺庙和教堂、方尖碑、石柱和雕像,将埃及艺术和建筑的精髓融入一座伟大的历史碑林中。(133)
和所有其他神庙一样,卡纳克神庙是对称建筑的典范,它似乎从地面有机地升向天空。这座建筑与其他建筑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宏伟的规模和视野的广度。每位为这座建筑做出贡献的统治者都比他们的前任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也承认前辈的贡献。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 )在那里建造他的节日大厅时,他可能拆除了早期国王的纪念碑和建筑,然后用铭文来表示承认。每座神庙都象征着埃及的文化和信仰,但卡纳克神庙却用大字母和铭文来象征。在卡纳克神庙的墙壁和柱子上,人们可以读到数千年的历史。
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公元前 1479 年 - 公元前 1458 年)和其他统治者一样,对卡纳克神庙做出了贡献,但她也下令修建了美丽而辉煌的建筑,以至于后来的国王都声称这些建筑是属于自己的。哈特谢普苏特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是位于卢克索附近代尔巴赫里(Deir el-Bahri)的陵墓神庙,该神庙将新王国神庙建筑的各个方面都融入其中,规模宏大:水边的码头、旗杆(过去的遗迹)、塔门、前院、柱式大厅和圣殿。神庙分为三层,高达 97 英尺(29.5 米),如今游客仍对这座建筑赞叹不已。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 1386 年 - 公元前 1353 年)在埃及各地修建了众多纪念碑,早期学者认为他的统治时间非常长。阿蒙霍特普三世下令修建了 250 多座建筑、纪念碑、石碑和寺庙。他的墓葬建筑群由门农巨像(Colossi of Memnon)守卫,两尊巨像高 70 英尺(21.3 米),每尊重 700 吨。他的宫殿,现在被称为马尔卡塔,占地 30,000 平方米(30 公顷),王座室、公寓、厨房、图书馆、会议室、节日大厅和所有其他房间都装饰精美,家具齐全。
尽管阿蒙霍特普三世以奢华的统治和宏伟的建筑项目而闻名,但后来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 ,公元前 1279 年 - 公元前 1213 年)更为人所知。不幸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常常被等同于《圣经·出埃及记》中未具名的法老,而且他的名字因该故事的电影改编以及《出埃及记》1:11 中那句“希伯来人建造了法老的皮托姆(Pithom)和比尔·拉美西斯城”(Per-Ramesses)这句话的反复提及而为人所熟知。
然而,在《出埃及记》的作者构思其故事之前很久,拉美西斯二世就因军事功绩、高效统治和宏伟的建筑项目而声名远扬。他在下埃及建造的佩尔·拉美西斯城(“拉美西斯之城”)受到埃及文士和外国访客的广泛赞誉,但他在阿布辛贝勒(Abu Simbel )的神庙才是他的杰作。这座神庙从坚固的岩石峭壁中开凿而成,高 98 英尺(30 米),长 115 英尺(35 米),入口两侧各有两个高达 65 英尺(20 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
这些巨像下方是较小的雕像(但仍比真人高大),描绘了拉美西斯征服的敌人努比亚人、利比亚人和赫梯人。更多的雕像代表了他的家人以及各种守护神和权力象征。穿过这些巨像,从中央入口进入神庙内部,可以看到描绘拉美西斯(Ramesses)和纳芙蒂蒂(Nefertari)向众神致敬的雕刻装饰。
阿布辛贝勒神庙正对东方,因此每年 2 月 21 日和 10 月 21 日,阳光会直接照进神庙的内殿,照亮拉美西斯二世和阿蒙神的雕像。这是古埃及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几乎所有伟大的神庙和纪念碑都如此:与天体对齐。从吉萨的金字塔到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古埃及人都是根据方位点来建造他们的建筑,并与天体事件相协调。
古埃及人称金字塔为“梅尔”,意思是“升天之地”(“金字塔”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yramis”,意为“小麦饼”,因为希腊人认为这些建筑看起来像小麦饼),因为他们认为金字塔的形状能让死去的法老升向地平线,更轻松地开始在来世的下一阶段生活。同样,神庙也是朝向特定方向建造的,以便邀请神灵进入内殿,当然,这也为神灵想要返回自己的更高境界提供了通道。
晚期与托勒密王朝
新王国时期中央集权走向衰落,底比斯阿蒙神庙的祭司们获得了比法老更大的权力和财富,与此同时,埃及由一个比一个更软弱的国王统治。到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XI ,约公元前 1107 年 - 公元前 1077 年)统治时期,位于佩尔 - 拉美西斯的中央政府已完全失去效力,底比斯的高级祭司掌握着所有实权。
古埃及的晚期以亚述人(Assyrians)和波斯人(Persians)的入侵为特征,直到公元前 331 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的到来。据说亚历山大亲自设计了亚历山大城,然后将其交给下属建造,自己则继续征战。亚历山大城因其宏伟的建筑而成为埃及的瑰宝,并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 63 年 - 公元 21 年)在一次访问中称赞道:
这座城市拥有宏伟的公共区域和皇家宫殿,其面积占整个城市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就像每个国王出于对辉煌的热爱,都会给公共建筑增添一些装饰一样,他们也会自掏腰包建造一些新的宫殿,以补充已有的宫殿。(1)
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 323 年 - 公元前 30 年),亚历山大港成为了斯特拉波所称赞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都市。托勒密一世(公元前 323 年 - 公元前 285 年)开始建造亚历山大港的宏伟图书馆和名为塞拉皮斯(Serapeum)神庙的建筑,后者由托勒密二世(公元前 285 年 - 公元前 246 年)完成,他还建造了著名的亚历山大灯塔(Pharos of Alexandria“,这座伟大的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托勒密王朝早期的统治者延续了埃及建筑的传统,将其与自己的希腊建筑风格相融合,从而建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纪念碑和神庙。该王朝随着最后一位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公元前 69 年 - 公元前 30 年)的去世而终结,埃及被罗马吞并。
然而,埃及建筑师的遗产通过他们留下的纪念碑得以延续。那些宏伟的金字塔、神庙和纪念碑至今仍令游客们心驰神往、充满好奇。伊姆霍特普(Imhotep)以及后来效仿他的人所构想出用石头建造的纪念碑穿越时空,使他们的记忆永存。如今这些建筑经久不衰的受欢迎程度证明了他们早期的远见卓识,并实现了他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