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蒂瓦纳库(Tiwanaku,或蒂瓦纳库 Tiahuanaco)是公元 200 年至 1000 年间蒂瓦纳库帝国的首都,位于的的喀喀盆地,海拔 3,850 米(12,600 英尺),是古代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最多时有三万至七万人。蒂瓦纳库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统治着安第斯高原,其疆域从秘鲁海岸一直延伸至玻利维亚北部,并涵盖了智利北部的部分地区。蒂瓦纳库位于神圣的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南部)的岸边附近,该地成为所有安第斯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蒂瓦纳库的建筑、雕塑、道路以及国家治理方式对后来的印加文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蒂瓦纳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布局
蒂瓦纳库形成于中间期早期(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 600 年)的某个阶段。其标志性的首批建筑实例可追溯至公元200年左右,但从公元375年起,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城市规模也更为宏大。 这些建筑包括大型宗教建筑、城门和雕塑。市中心的布局沿东西轴线构建,采用网格状设计,城市三面环绕着一条护城河(可能仅具象征意义),而城市的第四面则与的的喀喀湖相连。
在神话中,的的喀喀湖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湖中的两座岛屿被塑造为太阳和月亮,这里也是首个石巨人种族诞生之地,随后人类也在此起源。有观点认为,该遗址的许多古迹是按照日出或正午太阳的方位来布局的。然而,由于蒂瓦纳库的众多古迹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历经位移,要探寻它们的原始位置变得极为困难。
护城河外有排列成院落住宅建筑,它们用泥砖建造而成。人们还通过运河、渡槽和堤坝从湖中引水灌溉农作物。这些措施使农业产量(尤其是土豆)丰盈且稳定,并且有助于人口持续增长,因此在鼎盛时期,该城市面积达 10 平方公里。
神圣中心
蒂瓦纳库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其用于举行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广阔露天空间,这些空间采用了精美的巨石建筑工艺,这种工艺长期以来一直备受赞赏,包括印加人也对其赞赏有加。这里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墙壁——一种是用大块不规则石块砌成的,另一种是用精细贴合、边缘笔直的石块砌成的。蒂瓦纳库的许多石块上都有为放置绳索而开凿的凹槽,这使得石块的运输和定位更加容易。石块之间通常用青铜夹具或钉子固定,这些夹具或钉子通常是直接浇铸在石块上的 T 形和 I 形凹槽里。一些切割石块的精准度表明当时使用了相对复杂的工具和测量仪器。这些建筑技艺的一个证明是,后来的印加人特意从的的喀喀湖盆地引进石匠,直接向蒂瓦纳库技艺高超的建筑者致敬。
圣殿区的核心是阿卡帕纳(Akapana)神庙,它是一座超过 15 米高的人工山丘,呈七层阶梯状。东、西两侧都开凿了台阶。山顶被平整成 50 平方米的区域,用于建造一个 T 形下沉式庭院。庭院铺有安第斯岩和砂岩板,排水系统由石制水道构成,水从每一层台阶倾泻而下。该遗址可能用于萨满教仪式,一位大祭司被埋葬于此,陪葬品有一只美洲狮形状的香炉,美洲狮头人身的图像也装饰在神庙的石墙上。
卡拉萨萨亚(Kalasasaya)是另一座神圣建筑,呈长方形,长 130 米,宽 120 米。其神圣的下沉式庭院为公共和宗教仪式提供了空间,作为这一用途的提醒,其砂岩围墙内侧有石制的断头像突出,围墙内还均匀分布着高大的石柱。圣殿区通过一个单阶梯进入,阶梯两侧也有石柱。在该区域矗立着庞塞(Ponce)巨石,这是一块约 3.5 米高的巨石,可能描绘的是蒂瓦纳库的一位统治者、大祭司或神祇。石像一只手拿着一种高脚杯(克罗),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类似权杖或古柯粉盒的物件。
在卡拉萨萨亚的西北角(并非其原始位置)是蒂瓦纳库最著名的建筑——太阳门。这座门由一块巨大的安第斯石雕刻而成,高 2.8 米,宽 3.8 米。门洞宽 1.4 米,有独特的双门框。门顶部分有 48 个带翅膀的恶魔或天使的浮雕,每个都有人头或鸟头,并戴着羽毛头饰。这些形象排列成三排,中间是一位神祇,据认为是查文文化的权杖神,是安第斯创世神维拉科查的前身。这位神祇双手各持一根有秃鹰头的权杖(有人认为是投矛器和箭),戴着面具般的脸,头上伸出 19 条光芒,末端要么是圆圈,要么是美洲狮头,而且神祇在哭泣,可能象征着降雨。这些数字下方是一排几何图案。每扇门的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壁龛。
还有一座被称为半地下的神庙,它也有一个下沉式庭院,长 28.5 米,宽 26 米,从南侧有一段单阶梯可通往庭院。这座庭院的内墙也有石雕头像突出。在庭院中央发现了石碑或雕塑,比如“贝内特石碑”(Bennett Stela),高 7.3 米,可能描绘的是蒂瓦纳库的一位统治者或大祭司。这是安第斯地区任何古代文化中现存最高的石雕。雕像在哭泣,一只手拿着一个杯子,另一只手拿着一根权杖。雕像上还刻有 30 个小动物和神话生物的图案。
普马普库(Pumapunku)是另一座神庙土丘,同样呈 T 形下沉式庭院,但这次土丘只有三层,位于主建筑群西南 1 公里处。普马普库占地 150 平方米,高 5 米。与阿卡帕纳(Akapana)土丘不同的是,这里有着巨大的单块石制门楣的石门,这些门楣起到了通往整个神圣建筑群的入口作用。
居住建筑
在该遗址尚未发现仓库或行政建筑,但在神圣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居住区,如今这些区域已位于用于农业的田地之下。这些较为简陋的建筑使用干泥砖(土坯)建造,建在鹅卵石地基上。在这一区域也有更精致的建筑,即贵族住宅,有着高高的土坯围墙环绕着庭院,还有用精细切割的石块建造的建筑。其中一座建筑被称为“多色房间宫殿”,其墙壁经过多次涂刷,颜色有蓝色、绿色、红色、橙色和黄色。这里还有运河、排水沟、炉灶、壁龛和石铺庭院。在该建筑入口处还发掘出了专门用于陪葬的物品——金、银和绿松石首饰、人类遗骸、一只羊驼胎儿、陶器和骨制工具。
雕塑、陶器和纺织品
蒂瓦纳库的许多神圣图像在其他安第斯文化中也能找到。蒂瓦纳库的文化受到了其在的的喀喀湖盆地的前人文化的影响,例如查文的图像以及奇里帕(Chiripa)和普卡拉(Pukará)的建筑风格。在该遗址中反复出现的图像包括持杖神、被斩首的战利品头颅以及鸟头的有翼生物(通常以侧面奔跑的形象出现,比如秃鹰和猎鹰)。持杖神出现在著名的太阳门上,其典型形象为:正面站立,双手各持一根权杖,头顶有光芒射出,面具般的脸。其身着束腰外衣,下穿短裙,腰间系带。这一形象也出现在陶器以及建筑的其他地方,很可能是后来被崇拜的造物神维拉科查(Viracocha)的灵感来源。
还有几件大型石雕,蒂瓦纳库人可能意将其塑造为泛安第斯神话中的第一代巨人形象,或是蒂瓦纳库的前统治者和祭司。有些石雕中仍嵌有金钉,表明曾用布料为其装饰。它们还带有颜料的痕迹,表明曾被涂得色彩鲜艳。该遗址的其他有趣雕塑包括一块巨大的岩石,被雕刻成神圣区域的模型,以及“查查普马”(chachapumas),即头戴美洲狮头的战士雕塑,他们一手持刀,一手握着一颗被砍下的头颅。这些,连同石墙上的头像以及发现的抛光人头骨,强烈表明存在对泛安第斯斩首神的崇拜。该遗址的其他仪式活动可以从大规模的墓葬中看出,比如有一个墓穴中埋葬了 40 名男性,他们身上都有被肢解的痕迹。这些遗骸被埋在雨水沉积的区域这一事实表明,它们是在一场灾难性的气候事件之后被作为祭品埋葬的。
发现的陶器包括具有拟人化设计的杯子、碗和罐子,均带有蒂瓦纳科陶器独特的橙色底色。独特的形状有高脚杯和大型储物罐,这些罐子部分埋在坑里。许多陶器显示出一定程度上使用模具进行批量生产的痕迹。大多数陶器都色彩鲜艳,神灵、动物和几何图案是常见的主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头形状的陶器,有些捕捉到了精确的个性特征,应该是特定人物或模特的真实肖像。蒂瓦纳库的陶器通过连接蒂瓦纳库与其帝国的大型羊驼商队在帝国境内外进行贸易活动。
和安第斯山脉的其他文化一样,蒂瓦纳库的居民是熟练的织工。纺织品不像其他更耐用的文物那样能大量保存下来,但仍有足够的例子可以说明该遗址纺织品生产者的技艺和创新。例如,一件羊毛束腰外衣上装饰着难以实现的斜线图案的花朵。蒂瓦纳库的羊毛帽呈独特的方形,由五块单独编织的布片缝合而成,有时在角上还会加上流苏。蒂瓦纳库的纺织品使用鲜艳的颜色,装饰图案与陶器上的相似——动物、鸟类、神灵和人物形象——但这些图案可能以更抽象的形式出现,并根据物品的形状进行压缩或拉伸,尤其是在壁挂和衣物上。几何图案在纺织品图案中也广泛使用,特别是阶梯状菱形图案,这种图案也常见于蒂瓦纳库的建筑雕塑中。
败亡
蒂瓦纳库帝国大约在公元 1000 年左右崩溃,当时它面临着艾马拉(Aymara)王国的攻击,艾马拉王国是由科拉、卢帕卡、卡纳、坎奇、乌马苏约和帕卡杰等几个国家组成的联盟。蒂瓦纳库城可能在公元 1100 年左右被遗弃,这或许是因为区域气候变化导致的严重干旱,但其宏伟的石雕艺术和建筑却留存了下来,激励着虔诚的印加人创造出类似的杰作,至今仍以其永恒的魅力令现代游客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