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定义

Emily Mark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22 February 2016
聆听本文
X
打印文章
Lao-Tzu (by Thanato, CC BY-SA)
老子
Thanato (CC BY-SA)

道家(也稱為道教)是一種中國哲學,歸功於老子(約公元前 500 年),它從主要在中國民間宗教發展而來,並成為唐代國家的官方宗教。 因此,道教既是哲學,也是宗教。

它強調按照道,運行自然的事情,“順其自然”,道是一種貫穿萬物,並束縛和釋放它們的宇宙力量。 哲學源於對自然世界的觀察,而宗教則源於對宇宙平衡,由道維持和規範的信仰。 最初的信仰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祖先和神靈崇拜等習俗,但今天許多道教徒都遵守這兩個原則,並且已經存在多個世紀。

道教在唐朝(公元 618-907 年)產生巨大影響,唐玄宗(公元 712-756 年在位)將道教定為國教,要求人們在家中保留道教著作。 它隨著唐朝的衰落而失寵,取而代之的是儒教和佛教,但今天道教仍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信奉。

起源

歷史學家司馬遷(公元前 145-86 年)講述了周朝守藏室,任柱下史,老子的故事,他是一位自然哲學家。 老子相信万物和諧,如果人們只是偶爾考慮一下彼此的感受,並認識到他們的自身利益,並不總是符合他人的利益,那麼人們就可以輕鬆地生活在一起。 老子對人民和他在政府中,看到的腐敗變得不耐煩,這給人民帶來如此多的苦難。 他因無法改變人們行為,而感到非常沮喪,因此他決定流亡。

不忍見周朝衰落,同時也為避禍,而西出函谷關之前,被時任守關要職的,關令尹喜攔住。 向他請教周禮。對尹喜道:授汝《道德經》,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而後留下五千言一書,又稱老子,道教稱《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譯者補充: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

道德經

《道德經》試圖提醒,,如果人們只注意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如何影響自己、他人和天下,那麼每個人都可以和平共處。

道德經在任何方面都不是“經典”。 它是一本詩集,展現了從道入手的樸素之道,與自己、他人、變化的世界相安無事。 一首典型的詩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引導讀者走向更簡單的生活方式。 與其與生活和他人作鬥爭,不如順其自然,讓那些並不重要的事情過去。 與其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不如拋開自傲,敞開心扉向他人學習。 與其執著於舊的信仰模式和沈溺於過去,不如接受新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道德經》很可能不是老子在西關寫的,也可能根本不是他寫的。 老子可能不存在,《道德經》是由一位不知名的抄寫員,編寫的語錄彙編。 這本書的起源和信仰,是否起源於叫老子的人,或者它是什麼時候寫的,或者是如何無關緊要的(這本書本身會同意),重要的是作品所說的,和它的意思 給讀者。 道德經試圖提醒人們,與他人和天下息息相關,如果人們只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如何影響自己、他人和天下,每個人都可以和平共處。

陰陽思想

相信老子不是《道德經》作者的一個很好的理由是,道家的核心哲學在商代(公元前 1600-1046 年)的農民階級中成長起來,遠早於老子 。 在商代,通過閱讀甲骨文占卜,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未來,占卜的做法變得更加流行。 閱讀甲骨文導致了一部名為《易經》(約公元前 1250-1150 年)的書本,《易經》至今仍可用,它提供某些預示未來卦象的解釋。

I-Ching Hexagrams
易經卦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人會問個問題,將一把蓍草棒扔到平坦的表面(例如桌子)上,然後就可以查閱易經,來回答這個問題。 卦由六個不間斷的線(稱為陽線)和六個不間斷的線(稱為陰)組成。 看拋出去的樣子,再去查閱書中卦象,就會有答案。 斷線和不斷線,陰和陽,都是這個答案所必需的,因為陰陽的原則是生命所必需。 歷史學家 John M. Koller 寫道:

陰陽思想開始,是為回答宇宙起源問題。 根據陰陽學說,宇宙是陰陽兩種原始對立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為事物變化,作為存在和消失的過程,它們必須既有陽,或存在,也有陰,或不存在。 構成自然的變化,萬物的世界,只有在陽陰並存下,才能存在。 沒有陽,什麼都不能存在。 沒有陰,任何事物都無法存在(207)。

道教和道德經,雖然最初與陰陽符號無關,但它們之所以成為陰陽符號,是因為道家哲學體現了陰陽原理和思想。 正如陰陽的象徵所表達的那樣,生活應該是平衡的。 陰陽是平衡對立的象徵——黑暗/光明、主動/被動、男/女——除了善與惡、生與死之外的一切,因為自然不承認,任何事物是善或惡,自然也不承認, 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 自然界中一切都是和諧的,道教試圖鼓勵,接受這種和諧生活。

信念

與道教有關的有莊子(也稱為莊子,莊周著,公元前 369-286 年)和唐朝(公元 618-907 年)和宋朝(960-1234 年)的道藏 , 編纂於明朝後期(公元 1368-1644 年)。 所有這些文本都基於對自然世界的,相同觀察,和人類天生善良的信念,只需要提醒他們的內在本性,就可以追求美德而不是邪惡。 按照道家的道理,沒有“壞人”,只有做事不好的人。 只要接受適當的教育和指導,了解宇宙的運作,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和諧相處的“好人”。

根據這種信念,道之道是順應自然,而抗拒道是不自然,會導致摩擦。 按照道家的說法,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順其自然。 如果能輕易適應生活的變化,就會幸福; 如果抗拒生活的改變,就會不快樂。 一個人最終目標,是與道和平共處,並認識到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應該接受為永恆的一部分,這種永恆力量束縛並推動著萬物。

這種哲學與 Epictetus 和 Marcus Aurelius 等羅馬斯多葛派的邏各斯密切相關。 他們聲稱 Logos 是一種理性的力量,根據 Logos 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是壞事; 只有人們對發生的事情的解釋,使那些情況看起來很糟糕。 道家主張同樣的事情:沒有什麼東西本身是壞的,只是我們的私利,使認為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是壞,而其他事件是好。 其實,萬事順道而行,道法自然,萬物自然。

與佛教(來自印度但在中國非常流行)不同,道教起源於中國人的觀察和信仰。 道教的原理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它來自人們自己,是中國人理解宇宙方式的自然表達。 平衡的和諧存在的重要性的概念,與同樣流行的儒家哲學(也是中國本土的)非常吻合。 道家和儒家對人性本善的看法是一致,但在如何將這種善表現出來並引導人們以更好、無私的方式行事方面存在差異。

Lu Dongbin
呂洞賓
Mary Harrsch (Photographed at the Field Museum, Chicago) (CC BY-NC-SA)

道家與儒家

道教哲學發展成為商代農民階級的宗教,與自然息息相關。 他們對自然世界的觀察影響了他們的哲學,他們納入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永恆的概念。 似乎死去的樹在春天復活,草又長出來了。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當人們死去時,他們會去其他地方繼續生活,而不僅僅消失。 每個已經死去的祖先仍然活在另一個地方,在眾神面前; 儒家也相信同樣的觀念,並將尊崇祖先作為他們日常實踐的一部分。

祖先崇拜成為道教儀式的一部分,儘管道德經並不完全支持它,對自然和自然界中的神靈的崇敬——與日本的神道教非常相似——開始成為道教儀式的特徵。 儘管道家和儒家在許多核心信仰上非常相似,但它們在重要方面存在差異。 拒絕參加嚴格的儀式和禮節,使道家與孔子的哲學截然不同。 科勒寫道:

孔子提倡禮樂,以發展和調節情慾,以發展人性。 對老子來說,發展和調節慾望,和情感的努力似乎是人為的,往往會干擾自然的和諧。 老子提倡讓事物自然地運行到完美,而不是組織和規範事物以達到完美。 這意味著支持萬物的自然狀態,讓它們自發地轉變(245)。

對老子(這裡用這個名字來表達道家思想)來說,一個人要求的規則越多,他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就越艱難。 如果放鬆了本應改善生活的人為規章制度,那麼就會發現生活自然而然地自我調節,就會與貫穿萬物、自然地調節、約束,和釋放萬物的道同步。

儀式

然而,這種讓生命按照道展開的信念並沒有延伸到道教儀式。 道家修行的儀式完全符合道家的理解,但受到佛教和儒家修行的影響,所以在今天,它們有時相當複雜。 構成道教儀式或節日的,每一個祈禱和咒語都必須準確無誤地念出,並且完美地遵守儀式的每一步。 道教宗教節日由主祭的道士主持,這些慶祝活動可以持續幾天到一周以上。 祭祀期間,道士和他助手們必須按照傳統,進行每一個動作和念誦,否則他們的努力就白費了。 這與通常的道家理解“順其自然”和不擔心外部規則或精心設計的宗教習俗是一個有趣的背離。

道教儀式與紀念村莊、社區或城市的祖先有關,道士會在焚香淨化該地區時,召喚這些祖先的靈魂。 淨化是整個儀式中非常重要。 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必須轉為神聖,以邀請和神靈的交流。 通常有四名助手以不同的身份參加,是音樂家,是神聖舞者,是讀書人。 道士將表演由他的一位助手朗讀的文本,這段文本與靈魂的提升有關,與神靈和祖先結合。 在古代,儀式是在通向祭壇的樓梯上進行的,象徵著從一個人的普通環境上升,到更高的神靈。 今天,儀式可能在舞台或地面上進行,從文字和道士的動作中,可以理解他正在升天。

祭壇在儀式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被視為塵世與神聖相遇的地方。 道教家庭有私人祭壇,在那裡祈禱和祭祖。 道教鼓勵在家中崇拜,儀式和節日,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社區活動,但不應等同於其他宗教的崇拜活動,如去教堂或寺廟。 道教徒可以在家祭拜而無需參加節日,縱觀其歷史,大多數人都參加過。 節日的舉辦費用,非常昂貴,通常由城鎮、村莊或城市的成員資助。 它們通常視為社區的慶祝活動,但有時會在流行病或經濟困難等需要進行。 在這段時間裡,召喚靈魂和神靈來驅趕邪靈。

結論

道教從商代開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藝術的發展體現,對萬物和所有人相互關聯的認識,這反映了人們對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對彼此的義務的理解。 在唐代,道教成為玄宗皇帝統治下的國教,因為他相信道教可以在他的臣民中創造和諧的平衡,並且有一段時間,他是正確。 玄宗的統治至今仍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穩定的統治之一,也是唐朝的鼎盛時期。

在中國歷史上,道教曾多次被指定為國教,但大多數人更喜歡孔子的教義(有時是佛教),這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信仰的儀式,提供了道教所缺乏的結構。 今天,道教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之一,並繼續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所信奉。

删除广告
广告

参考书目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亚马逊的合作伙伴,可从合格的图书购买中赚取佣金。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Emily Mark
Emily Mark studied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t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and English at SUNY New Paltz, NY. She has published historical essays and poetry. Her travel writing debuts in Timeless Travels Magazine. She graduated from SUNY Delhi in 2018.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Mark, E. (2016, February 22). 道家 [Taoism].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4406/

芝加哥风格

Mark, Emily. "道家."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February 22, 2016.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4406/.

MLA 风格

Mark, Emily. "道家."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2 Feb 2016. 网络. 20 Ja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