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字是從商代(公元前 1600-1046 年)的占卜過程演變而來。 一些理論認為,在半坡村發現的陶器碎片上的圖像和標記,是早期文字系統證據,但這說法一再受到質疑。
半坡村定居公元前 4500-3750 年。1953 年,工人們在為一家工廠,挖地基時發現。 在該地點發現的陶瓷碎片,分為 27 種不同的圖像/符號類別,對一些學者來說,是一種早期文字。 反對的觀點認為,這些圖像只是擁有權的標記,相當於在文件上打 X 來簽名,不能被視為實際的書寫文字。 大多數最近的學術研究都認為,文字是在商代形成並從那裡發展而來的。 學者 Patricia Buckley Ebrey 對此表達共識:
中國最早使用文字的確切時間尚不清楚,因為大多數文字都是在易腐爛的材料(如木頭、竹子或絲綢)上書寫。 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上的符號或標記,可能是中國圖象形的早期形式。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有時也會鑄有類似的符號。 整句最早的證據,見於商代晚期的甲骨文。 從這些卜卦可以看出,商朝使用的文字,是現代漢文的直接漢字的起源祖先,而且使用的文字,演變為今天仍在使用的,標準漢語表意文字。 (26-27)
中國人發明了文字,對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Ebrey 寫道,“在中國和其他地方一樣,一旦採用書寫,會對社會和文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26)。” 中國的官僚體制,開始依賴文字書寫記錄,在文化上詩歌和散文,表達個人思想和感情,成為創造一些世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甲骨文
甲骨是牛的肩胛骨或龜的腹甲,刮乾淨,刻上占卜的符號。 古代中國人非常關心未來,會向占卜師尋求指引,做出決定。 占卜者(今天被稱為“通靈者”或“通靈者”的人)會把人的問題刻在骨頭上,然後用熱烙鐵加熱或放在火邊。 當骨頭裂開時,形成的線條將解釋,為回答這個人的問題。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可能是商王是否應該在某天去打獵。 占卜師會刻下提出問題的帝王名字,和提問題的日期。 會刻下問題的主題(狩獵)和具體問題(商王明天應該去打獵?)。 然後骨頭加熱、破裂和解釋。 之後,會刻上預言(是的,商王明天應該去打獵),然後驗證預言是否正確(商王去打獵並成功)。 甲骨文在商代從下到上,無一不問卜。
甲骨文在周朝(公元前 1046-226 年)繼續使用,當時它們被另一種易經的占卜形式所取代,易經運用六十四卦,以預知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來解釋含義 ,提問者將蓍草棒扔到桌上,做出的結果圖案解答。 甲骨文和易經都認為祖先靈魂會影響占卜,並直接與占卜者交流。
文字的演變
從這些早期開始,漢字逐漸演變。 這些文字是:
甲骨文 - 甲骨文最早使用的文字形式。 公元前 1600-1000 年。 這是象形文字,這意味著符號代表,一個概念相關聯的對象。 示例:如果想寫“商王明天應該去打獵?” 人們會用他的弓和日出雕刻帝王的形象。
大篆 - 大篆發展於 公元前 1000-700 年。 這也是一種象形文字,但字數更多,更精緻。 這些圖像刻在青銅器上,可能也刻在木頭上。
小篆 - 小篆發展於公元前 700 年,至今仍在使用。 這種文字較少象形文字,而更多的是符號文字,這意味著符號代表概念本身,而不是對象。 示例:如現在想寫“商王明天應該去打獵?” 人們會刻上商王的形象和代表“狩獵”和“明天”的標記。
隸書 - 被稱為 公文書信上書寫文字,發展於 公元前 500 年,在秦朝(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前 206 年)和漢朝(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期間廣泛使用。 隸書源於需要對政府事務的完整記錄,顧名思義,它被政府官僚的文員,用於書寫。 句子寫在用繩子綁在一起的竹簡上。 當讀到秦始皇(公元前 259-210 年)焚書時,這些就是他銷毀的書籍。 直到公元 105 年的漢朝,才發明紙張。
除這些文字外,還發展了用於詩歌和書法的草書。 它們是:楷書(標准文字)行書和草書。 隸書產生於秦代,楷書產生於漢代。
說明
可以看出,中國文字從代表概念的實物圖,發展到代表概念本身的符號。 這一發展,極大改變了中國社會和文化,也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式。 埃布里解釋說:
商代開發了一種象形文字,而不是像大多數,在歐亞大陸其他地方,占主導地位的拼音文字,這基本上是偶然。 然而,這事故,對中華文明發展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它塑造了精英的本質:掌握這個文字的難度,使得那些精通文字的人,成為擁有罕見但必不可少的技能精英。 (28)
從積極方面,意味著隨著漢字越來越成為中國貿易的一部分,這種文化傳播到鄰近地區。 正如 Ebrey 所說:
因為中國的象形文字,沒有改變,以反映發音的差異,有文化的精英很容易認同,他們可以閱讀他人作品,包括生活在許多世紀之前的前輩,和他們無法理解其他口語的同時代人。 同樣重要的是,這種文字也影響了文化擴張和同化的過程。 處於中國文化附近的人們,出於推進或捍衛自身利益的實用原因,而學習閱讀中文,比起中國非拼音文字,他們更容易被吸引到中國文化中。 對他們來說,閱讀和寫作不能輕易脫離,充滿中國價值觀的中文思維,使得他們很難用自己的識字能力,表達當地民眾反對中國的觀點。 (28)
與註音文字相比,符號文字給讀者留下的印像要深刻得多,因為人們不僅僅是在閱讀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在閱讀時直接吸收概念。 在消極方面,識字精英的產生意味著階級分化,那些知書識墨,比文盲的人,更受到尊重。 這種階級區分一直是中國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特徵,直到 1949 年毛澤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是為糾正社會不平等。
漢字被日本、韓國、越南採用。漢字成為契丹文(蒙古)、女真文(滿族)和雲南省土著民族的彝文基礎,這些文字不同於傳統的漢字。 從西藏的西夏文中可以看出,它進一步影響該地區的其他國家。 文字不僅使中國人以及其他國家的人,能夠交流和留存記錄,而且還創造了世界文學中一些最令人難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