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

定义

Mark Cartwright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24 October 2017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法语, 波斯语
聆听本文
X
打印文章
Traditional Chinese Roof Tiles & Acroteria (by Splitbrain, CC BY-SA)
中國傳統瓦片和建築裝飾品
Splitbrain (CC BY-SA)

有圍牆的院落、凸起的亭台樓閣、木柱和鑲板、黃色琉璃瓦、園景花園,以及對城市規劃和空間使用的精心應用,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顯著特徵,其中許多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東亞的現代建築中。 建築師受到印度和起源於那裡佛教的影響,但幾個世紀以來,古代中國的建築在基本外觀上,保持驚人的不變,啟發了其他鄰近,東亞國家的大部分建築,尤其是古代日本和韓國。 遺憾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留存至今的寥寥無幾,但可以根據泥塑模型、當代文獻中的描述,以及壁畫和,雕刻青銅器等藝術描繪進行重建。

主要特點

在整個國家的歷史上,中國建築一直保持著驚人的不變。 從黃土地區開始,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使用相同的材料和結構。 木材總是比石頭更受青睞,屋頂材料的選擇是釉面瓷磚。 最典型的建築,至少對於供精英或公眾使用的大型建築,如寺廟、大廳和門樓,是建在一個由壓實的泥土製成的高台上,表面是磚或石。 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商朝(約公元前 1600 - 1046 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變得越來越大,增加了更多的層次,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階梯式露台。 二里頭遺址土基的例子,可追溯到公元前。 1900 和 公元前 1550 年,面積從 300 到 9,600 平方米不等,通常包括地下陶瓷污水管道。

中國建築使用鮮豔的顏色:柱子為朱紅色,琉璃瓦為黃色,屋簷下的托架等裝飾部分為綠色。

最常見的建築類型有規則間隔的木柱,這些木柱由水平橫梁加固。 為了更好地保護建築物,免受地震破壞,使用了極少的釘子,木製部件之間的連接使用榫眼和榫頭進行互鎖,從而提供了更大的靈活。 木柱支撐著早期建築中的茅草屋頂,然後是山牆和瓦片屋頂,角落處輕輕地向外和向上彎曲。 到公元 3 世紀,四坡屋頂和山牆屋頂很常見。 在中國建築中沒有穹頂的跡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需要木結構,儘管不同時期的石頭和磚墓確實有拱形門道和拱形或拱形屋頂。

Gate Towers, Chang'an
長安門樓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為了將屋頂的重量分配到支撐木柱上,並讓屋頂擴展到建築物本身的區域之外,創建了斗拱,它是一個連接柱子頂部和水平屋頂樑的支架。 屋頂的設計很可能超出建築物的牆壁 - 這是亞洲建築的典型特徵 - 首先是為了保護木柱及其底座免受雨水侵蝕。 為了在建築物內部創造更清晰空間,使用更少的柱子,屋頂結構變得更加複雜,以進一步分散重量,這是通過將托架與屋頂椽子下的懸臂,樑和橫梁相結合實現的壯舉。 同時,在外部,中國建築使用鮮豔的色彩,柱子和欄杆塗朱紅色,琉璃瓦塗黃色,屋簷下的斗拱等裝飾部分塗綠色。

佛教寺廟遵循與上述的基本公式。 雖然今天都沒有倖存,但可以在日本奈良附近的公元 7 世紀,法隆寺和興福寺建築群中看到例子,它們忠實地複制了唐都長安的寺廟建築。 大多數寺廟都建在一個精確的羅盤方向上,建築物坐落在一個高度不低於一米的高台上。 附屬建築圍繞主殿對稱佈置,主殿建築可超過一層,這在中國建築中實屬罕見。

寶塔建築是印度對中國建築影響,最明顯的證據。 源自佛塔建築,中國建築師使寶塔結構更加宏偉,並增加了更多的故事,通常多達十二層。 然而,這些塔樓僅供展示,不同的樓層並不意味著實際使用,因此每個連續樓層的尺寸都減小了,並且沒有任何入口。 每層樓經常添加的欄杆只是每層樓都可以進入的錯覺的一部分。

寶塔由圍繞中央木柱的木頭製成,直到後來才使用石頭和磚塊,儘管當人們意識到使用這種材料可以達到更高的高度時,木頭又捲土重來。 寶塔很可能被石灰灰泥覆蓋,以模仿他們從印度複製的石頭結構。 寶塔還提供了紀念塔來標記墳墓的想法。 這些通常是方形的多層結構,通常每層都有窗戶,再次提供可訪的錯覺,除了給遠處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功能。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建於公元 8 世紀的河南省玄奘墓塔。

Pagoda, Tianning Temple
天寧寺寶塔
BabelStone (CC BY-SA)

那時,中國建築大體上是非常穩定的。 為數不多的發展之一,是簡化屋頂梁以使結構更輕,並增加支柱的高度,提供更優雅的高度與寬度比例。 屋頂的角落也變得更加彎曲。 另一個變化是最終在屋頂的兩端和脊上添加了裝飾性的瓷磚和圖形,例如龍。 這些屋頂增加的額外重量,是通過更好的屋頂支架設計和在一根柱子上聚集四個,使用更多的懸臂樑和更寬的柱頭來承受的。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中國人特別關注的問題,在洛陽和長安這兩個歷史最悠久的首都最為明顯。 在那裡,城市的佈局是寬闊的大道和較小的次要街道以直角相互交叉,形成精確的矩形地毯。 整個區域,在較大城市的情況下約為 8,000 公頃,周圍環繞著高達 10 米的傾斜牆。 高聳的城門,通往這座城市,例如洛陽就有 12 座。

個別建築物的位置通常是根據周圍的地理環境來決定的。 許多重要的建築和皇家宮殿都排列在南北軸線上,正門朝南。 如果一棟建築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中間有庭院,這些部分都在同一條軸線上一個接一個地對齊。 主要建築物的東側和西側建造了不太重要的建築物。

Chang'an Street Plan
長安城平面圖
Jason22 (CC BY-SA)

建築物之間以及建築物內房間之間的關係對中國人來說也很重要。 正如歷史學家 M. E. Lewis 在這裡解釋的那樣,建築可以用來表達社會和政治等級制度:

從最早的時候起,中國的政治權力就是以內部對外部的權威來表達的。 中國早期及其整個歷史上的寺廟、宮殿和房屋都在外面築有圍牆,進入大門後首先遇到的建築物,是人們開展業務的較為公共的建築物。 這裡的“內人”,即家族成員或統治者及其家人,會接待外來的人。 當訪客向後移動時,建築物變得更加“內部”和私密,進入它們的通道也變得更加受限。 在住宅大院中,這些建築物將是房子裡男人和女人的私人房間。 在皇宮中,這些建築是皇帝的居所,在漢代成為內廷所在地。 (163)

歷朝歷代的皇宮建築群,由外而內,要經過許多中庭,每到一個新的界線,官員就要接見來訪者,進出的權利越來越有限。 因此,皇帝的宮殿最終獲得了“紫禁城”這個名字,其結果是“權力和威望的標誌,是能夠永遠向內移動到神聖的聖地,這是帝國的存在”(劉易斯 , 164). 巨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皇家宮殿,當時統治著首都,成為中國皇帝在場卻又隱身的象徵。

國內建築

中國古代的小型私人住宅通常是用乾泥、粗石和木頭建造的。 最古老的房屋呈方形、長方形或橢圓形。 他們有由木桿支撐的茅草屋頂(例如稻草或蘆葦束),其地基孔通常仍然可見。 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時期遺址(公元前 5000-3000 年)出土的房屋遺跡表明,房屋是在地下建造的。 陝西半坡的房屋下沉到地表以下約 60 或 70 厘米,但其他地方(例如安陽)的房屋則深達地下 3 米。 村莊通常由圍繞一個共享庭院建造的五座住宅組成。 有些房子很大,有 16 x 15 米。 內部有一個壁爐和凸起的床面,有時地板上覆蓋著白色或黃色的粘土,許多都有儲藏坑。 長江下游等洪水易發地區的房屋建在高蹺上。 這種類型的高架房屋描繪在雕刻的青銅器皿上。

Han Dynasty Farm Model
漢朝農場模型
Mark Cartwright (CC BY-NC-SA)

後來的建築物的柱子立在石頭或青銅底座上,這些底座略低於地面,通常位於填滿礫石的坑上方。 他們有簡單的赤陶瓦,傾斜的屋頂,瓦片上有穿孔或旋鈕以幫助它們互鎖。 他們的設計可以根據通常留在漢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墓葬中的建築物的粘土模型進行重建。 這些模型通常是樸素的農場建築,圍繞著一個小的內部庭院建造,有時還有一個相鄰的動物院落。

皇城的私人住宅有幾個相互連通的房間,建築物被一堵高牆從街道上隔開。

有證據表明可以替代普通的木材和乾泥磚建築。 在某些情況下,木柱之間的牆壁空間可能填充了漆木板而不是泥土。 這些面板經過雕刻和鑲嵌; 在小屯發現了倖存的例子。 或者,公元前 2 世紀和 1 世紀的河南墓葬,是用空心粘土磚建造的,當時的防禦牆和瞭望塔也是如此,假設在一些國內建築中,使用相同的材料似乎是合理,即使木材更受歡迎 .

皇城中的中國私人住宅有幾個房間相互連通,整座建築被高牆從街道上隔開。 暖氣由地板下的管道提供。 在更多的農村地區和溫暖地區,房屋的房間直接通向街道或田野。

洞穴建築

中國的洞穴神龕通常由一個深入岩壁的長方形墓室,和許多切入牆壁的壁龕組成。 通往的樓梯是從岩石中鑿出,或由木頭製成,許多洞穴通過人行道和走廊相互連接。

龍門石窟(又名龍門石窟)可能是最著名的石窟群,由公元 5 世紀以來建造的數百座主要是佛教聖地和雕塑組成。 石窟位於首都洛陽附近,由幾個中國朝代雕刻、使用和擴建,尤其是北魏和唐朝。 該遺址由洛河兩岸的石灰岩懸崖雕刻而成,擁有洞穴神殿、比真人大的人物雕塑,以及無數的悼詞和祈禱銘文。 龍門岩壁上雕刻的人物高達17米以上,刻有佛、菩薩、護法神等。

在現代城市大同附近的雲崗石窟中,可以看到另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聖地和佛教雕塑。 同樣由北魏創建,該遺址的 53 個洞穴中的第一組是在砂岩懸崖上雕刻而成,甚至比龍門石窟更早,大約在公元 460 年至 494 年之間。 該地點有超過 50,000 佛教圖像。

長城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建築成就無疑是中國的長城,它主要建於公元前 3 世紀末,秦始皇統治時期。 城牆合併了許多古老的防禦牆,並在漢代用石頭和磚塊再次擴建。 它從東部的甘肅省延伸約 5,000 公里到遼東半島(儘管並非沒有中斷),旨在保護中北部邊境,免受游牧草原部落的入侵。 方形瞭望塔每隔一定距離,建在城牆內,戰車騎手有足夠的空間,沿著城牆頂部騎行,可以實現它們之間的快速通信。

删除广告
广告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Mark Cartwright
马克是一位全职作家、研究人员、历史学家与编辑,他对艺术、建筑,以及研究所有文明共有的思想尤为感兴趣。马克拥有政治哲学硕士学位,目前担任WHE出版总监一职。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Cartwright, M. (2017, October 24). 中國古代建築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6293/

芝加哥风格

Cartwright, Mark. "中國古代建築."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October 24, 2017.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6293/.

MLA 风格

Cartwright, Mark. "中國古代建築."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4 Oct 2017. 网络. 19 Nov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