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从 962 年持续到 1806 年。它是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其权力基础并不稳定且不断发生变化。神圣罗马帝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由中小型政治实体组成的联盟。
当这些中小型政治实体能够以一个声音说话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之一。然而,更多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的 "成员国 "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分歧,彼此冲突不断。其他欧洲列强经常无情的利用这些分歧,因此软弱的皇帝几乎被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完全无视。相反,强势的皇帝则按照自己的意志征服小国,而小国总是拼尽全力来巩固和保护自己的权力。
更糟糕的是帝国议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由帝国议事团选举产生的。每一次新的皇帝选举都有可能让另一个野心勃勃的家族夺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统治王朝通常不得不向议事团成员提出让步,以争取他们的选票。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的权力逐渐被架空,他们迟早会在选举中没有什么可以让步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旧的王朝往往会被新的王朝所取代,如此往复。
因此,尽管神圣罗马帝国拥有很大的疆域,但只有在最强大的皇帝统治下,它才会变成一个帝国巨无霸。实力较弱的皇帝只能在这个邦国选举君主的政治机制中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统治的不过是他们家族世袭的土地。
建立
8 世纪和 9 世纪,法兰克人在中欧和西欧建立了庞大的王国。800 年圣诞节,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在罗马加冕称帝。然而,在他孙子的统治下,法兰克王国迅速瓦解。他们同意将帝国分裂为三个部分:西法兰克王国(中世纪法国的前身)、中法兰克王国或洛塔林尼亚(Lotharingia)和东法兰克王国。第三个王国在 9 世纪末 10 世纪初演变为德意志王国。
由于理论上只能同时拥有一个皇帝,查理曼的孙子们决定由中法兰克的统治者继承皇帝头衔。由于卡洛林王朝家族灭绝了,这个协议很快就失效了。结果,中法兰克陷入混乱,分裂为勃艮第王国和意大利王国。10 世纪,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Adelaide ,931-999 年)请求德意志国王(966-973 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973 年在位)奥托一世前来解决阿尔卑斯山南部事务。于是奥托入侵意大利北部,恢复了秩序,迎娶了阿德莱德,并继续前往罗马。
奥托现在是德意志国王,通过阿德莱德的家族血统,他还是意大利国王。在他看来,这需要一个帝国头衔。幸运的是,教皇对德意志军队在意大利重新带来的某种稳定感到欣慰。因此,教皇为了感谢奥托,恢复了空缺的帝国头衔,加冕他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 统治正式从中法兰克转移到了东法兰克/德意志王国,并在神圣罗马帝国剩余历史中一直保留。因此,人们通常将 962 年的这一事件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有些历史学家认为 800 年查理曼加冕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但他的帝国现在一般被称为法兰克帝国或卡洛林帝国。
奥托家族,即奥托王朝或撒克逊王朝,一直统治帝国到公元 1024 年。他们将波希米亚公国并入帝国。不久之后,奥托王朝被萨利安王朝取代。萨利安人将中法兰克的另一部分,勃艮第王国纳入神圣罗马帝国。因此将帝国变成了一个由德意志、意大利、波希米亚和勃艮第组成的复合君主制国家。与此同时,地位上升的萨利安人与中世纪教会发生了一场重大冲突,史称 "叙任权斗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11 世纪日益强大的帝国势力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拉丁基督教世界中谁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教皇还是皇帝?经过多次争论和流血,最终达成了妥协:1122 年的《沃姆斯协约》限制了皇帝的宗教影响力。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的下一个王朝斯陶芬(Staufers)王朝却将皇帝在世俗(非宗教)事务中的权力推到了顶峰。
斯陶芬王朝
斯陶芬王朝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引人注目的皇室之一。在其统治下,帝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最大。在 13 世纪的权力鼎盛时期,斯陶芬王朝的统治范围从丹麦南部边境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的西西里岛。
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155-1190 年)因其红色的胡须而被称为巴巴罗萨(Barbarossa)。他在成为皇帝之前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年轻的时候就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加冕称帝后,他在意大利王国一再受到繁荣的重商主义挑战,为此他领导了六次以上的军事远征打击意大利。最终,他树敌众多,多个城市与教皇、西西里甚至拜占庭帝国结盟对抗他。巴巴罗萨被打败,回到北方后痛苦不堪。一心想复仇的他准备再次远征,却被黎凡特发生的事情打断了。埃及和叙利亚的穆斯林苏丹萨拉丁(Saladin,1174-1193 年)的军队征服了耶路撒冷,于是巴巴罗萨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打算重新征服圣城。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他在今土耳其境内的一条河里洗澡溺水身亡。
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1220-1250 年)给同时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被称之为 stupor mundi,意思是 "世界的奇迹"。他能说六种语言,提倡诗歌、哲学和中世纪文学,他还欢迎穆斯林和犹太学者到位于西西里的巴勒莫宫廷中来。他的宗教宽容加上无节制的领土野心,使他与教皇几乎长期处于冲突状态。腓特烈曾三次被逐出教会,教皇英诺森四世甚至称他为 "反基督者"。尽管如此,腓特烈仍将自己视为基督教的典范,并随第六次十字军远征圣地。与当时十字军特有的侵略性相反,腓特烈二世与苏丹卡米尔(al-Kamil,1218-1238 年在位)进行了谈判,重新夺回了对耶路撒冷的控制权。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在军事上失败了,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则通过外交取得了成功。
腓特烈的强权暂时压制了困扰神圣罗马帝国的离心问题。但当他死后,斯陶芬时代于 1250 年结束,这些挑战就更加尖锐地凸显出来。意大利各共和国以及加入汉萨同盟的北方城市抓住了腓特烈去世后出现的权力真空,扩大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自主权。内部封建领主们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争吵不休,但他们当中没有人能够征服其他人。直到 1312 年,斯陶芬王朝结束 60 多年后,新皇帝才加冕登基,这段时期被称为 "大空位时代"。
文化与经济
斯陶芬皇帝之后,随着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权力下放进程开始启动,权力从古代封建贵族转移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居住在城市的市民阶级。由于货币被重新注入经济体系,拥有土地的重要性逐渐被拥有一个富裕的钱包所取代。权力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帝国在任何方面都变得民主,由其成员选举皇帝的帝国议事团仍然完全由封建领主组成。其教会成员包括美因茨、特里尔和科隆的大主教。世俗选举人由德意志四个 "民族 "的公爵组成,包括法兰克尼亚、施瓦本、萨克森和巴伐利亚。斯陶芬王朝之后,法兰克尼亚、施瓦本和巴伐利亚被波希米亚国王、帕拉丁伯爵和勃兰登堡侯爵所取代。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中世纪晚期,这些贵族和其他贵族继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随着城市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市民阶级设法向他们的封建领主要求越来越多的权力,逐渐为现代早期的城市化社会铺平了道路。
正是由于从封建主义向重商主义经济的转变,意大利开始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海上共和国在斯陶芬皇帝的统治下建立了相当大的自治权。随着帝国在意大利的中央权威逐渐消退,他们加快了这一进程,最终走上了文艺复兴的道路,佛罗伦萨和米兰也效仿这一做法。在斯陶芬王朝后期,除了政治和经济地位独特之外,意大利还在精神上和文化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其他北方居民保持距离,并开始称他们为 "条顿人 "或 "日耳曼人"。
与此同时,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土地上,城市市民与公爵和伯爵进行谈判,以争取更大的经济自由。这些政治博弈的结果被写进了名为 "特权 "的文件中,通常对城市市民阶级非常有利。市民阶级使越来越多的封建领主处于守势。在城市里,手工业者开始组织起来,成立中世纪行会,这些行会很快成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机构,控制着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生产量和贸易关税。此外,最繁荣的城市结成联盟,可以从封建贵族那里获得更多的优惠和特权。伦巴第联盟是北意大利城市的联盟,一直是巴巴罗萨的眼中钉。而在北方,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商业中心,如汉堡、不来梅和但泽,也联合起来组成了汉萨同盟。早在 12 世纪,这个城市联盟就成功迫使英国国王免除了其成员在伦敦的所有收费。
显然,神圣罗马帝国的繁荣并不需要一个强大的皇帝。帝国的权威在中世纪晚期开始衰落,城市、行会和市民通过合作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在此期间,帝国头衔历经卢森堡、巴伐利亚和波希米亚王朝,于 15 世纪落入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从公元 1415 年起,这个家族一直统治着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帝国灭亡。
宗教改革
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一个宗教纷争不断的时代,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哈布斯堡皇室是坚定的天主教徒,而在帝国北部,新教改革于 1517 年爆发,马丁.路德正式与教皇决裂,西方基督教也随之分裂。许多城市抓住这个机会反抗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他们利用教会事务中的这一结构性转变,站在了宗教改革一边,使宗教改革立即具有了政治色彩。莱茵兰、波希米亚、奥地利和德意志领土南部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天主教徒的天下,而北部和斯特拉斯堡、法兰克福等城市则成为了新教的堡垒。
与此同时,陷入困境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6 年在位)与法国人和土耳其人开始了战争,土耳其人已经取代了巴尔干半岛上的拜占庭人,威胁着哈布斯堡的领地匈牙利,尽管形式上它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尽管查理五世试图兼顾所有这些事务,但在 1555 年,精疲力竭的查理五世还是屈服于新教的要求,很快便辞职了。从那时起,"成员国 "的领主,如萨克森公爵或波希米亚国王,可以决定他的领地信奉天主教还是新教。双方同意皇帝不干涉自己领地以外的宗教事务。这为神圣罗马帝国在 16 世纪余下的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略显不安但相当稳定的基础。然而,皇权的衰落再次造成了权力真空,导致了公开的冲突。
由于新教仍在扩张,波希米亚王国逐渐地皈依了新教。当时,波希米亚王国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哈布斯堡家族除了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外,还同时是波希米亚的国王。1618 年,波希米亚贵族发动起义,废黜了斐迪南二世的波希米亚国王身份。他们将王位让给了一位新教徒候选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 年在位)感到羞愧而又愤怒,于是进行了军事报复,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史称 "三十年战争"。
起初,帝国军队很快就重新控制了波希米亚。斐迪南二世赶走了他的新教对手,再次成为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根据查理五世在 1555 年签署的协议,皇帝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世袭领地,而不对其他领土加以干涉。在 17 世纪强烈的宗教气氛中,帝国对波希米亚(新教)事务的干涉被视为哈布斯堡家族的越权行为。因此,荷尔斯泰因公爵(同时也是丹麦国王)发动叛乱,与皇帝对抗了若干年。最终,他被打败了,哈布斯堡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吓坏了其他人。于是在丹麦阶段之后,瑞典开始试图加强在德意志北部的新教传播。瑞典国王与斐迪南二世作战多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于 1632 年在战斗中被杀。
其他国家都失败了,于是法国人试图阻挠哈布斯堡的野心。此时法国别无选择,只能直接介入冲突。战争大部分发生在德国的土地上,数十年间断断续续的战斗给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帝国的地位也随着冲突的持续而不断削弱。新教王公的内部抵抗以及丹麦、瑞典和法国军队的干预,最终导致哈布斯堡王朝难以应付。1648 年,经过长期谈判达成了全面的和平协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结束了这场灾难性的冲突,它是欧洲历史上最致命、最具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对抗之一。神圣罗马帝国终于恢复了宗教和世俗意义上的和平。
衰落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后,哈布斯堡家族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局限于自己的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属地。1683 年,在波兰的协助下,哈布斯堡家族在维也纳阻止了奥斯曼帝国对中欧的大规模进攻。而正是凭借这个权力基础,他们不断地试图阻挠法国作为欧洲大国的崛起。当法国路易十四(1643-1715 年)成功地将其东部边界扩展到莱茵河时,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一任务彻底失败了。尽管法国人看起来最具威胁,但哈布斯堡政权面临的下一个巨大挑战并不是来自巴黎,而是再次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内部。
在这些年里,统治勃兰登堡侯爵领地的霍亨索伦家族扩张为普鲁士王国,尽管这大多是在皇帝勉强同意的情况下发生的。 1740 年,普鲁士国王很快对哈布斯堡王朝最富有、生产力最高领地之一的西里西亚发动了入侵。虽然哈布斯堡的反攻并非完全失败,但皇帝最终还是不得不将该地让给普鲁士控制。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冲突此后持续了很长时间,并在公元 19 世纪德意志民族的第一次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统一之前,神圣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
1800 年前后,来自西面永远的威胁——法国人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先是以革命军的形式,后是以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 年)的名义向东进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1805 年,拿破仑大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使其在哈布斯堡以外的权力不复存在。第二年,神圣罗马帝国正式解体,而法国人则将大部分德意志邦国重组为他们的附庸国——莱茵邦联。拿破仑被打败后,邦联的想法依然存在,包括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内的所有邦国都加入了新的德意志邦联。现代德国最终从这个成员国联盟中诞生,尽管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最终因普鲁士的不断扩张而被排除在这一计划之外。在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匈帝国皇帝的身份继续执政,并一直统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爆发,这一帝国头衔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