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入侵日本發生在公元 1274 年和 1281 年,當時忽必烈汗( 1260-1294 年在位)從韓國和中國派遣了兩支龐大的艦隊。 在這兩種情況下,日本人,尤其是武士,都大力保衛自己的海岸,但颱風風暴和所謂的神風敢死隊或“神風”沉沒並淹沒了無數船隻和人員,從而使日本免於外國征服。 整個輝煌的插曲,混合了神聖的干預和軍事英雄主義,將在日本文化中永遠保持神話般的地位。
外交開展
蒙古人已經將一半的中國和朝鮮,吞併到他們龐大帝國中,領袖忽必烈現將目光投向日本。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以大都(北京)為首都,建立元朝( 1271-1368 年),但他為何要將日本納入帝國尚不清楚。 他可能曾試圖征服日本以獲取其資源。 該國在東亞確實享有黃金之地的悠久聲譽,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公元 1254-1324 年)在西方講述了這一事實。 忽必烈可能希望提高他的威望,或消除中國南方的勁敵南宋( 1125-1279 年)之間的貿易。 對日本的征服,也將把一支裝備精良的新軍隊,交到可汗手中,他本可以利用這些軍隊對付麻煩的宋國。 入侵甚至可能是對 wako(日本海盜)對東亞海岸線和貿易船隻,造成的破壞的某種報復。 不管他的理由是什麼,方法很明確:外交第一,戰爭第二。
1268 年,大汗致信日本,承認“日本國王”,並表達了促進友好關係的願望,但也要求向蒙古朝廷進貢,並隱晦地威脅使用武力 ,可汗希望避免。 1270 年,大使趙良弼也被派往日本,他在那里呆了一年,以促進兩國之間的某種理解。 直到 1274 年,可汗還派出了更多的信件和大使,但都被公然置之不理,好像日本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因此決定靜靜地坐在外交籬笆上。
鎌倉幕府自 1192 年以來一直統治著日本,攝政王北條時宗( 1268-1284 年在位)自信能夠應對來自亞洲大陸的任何威脅。 部隊在九州西北部的太宰府要塞,和軍事基地處於戒備狀態,任何入侵似乎最有可能登陸,但可汗的外交做法,遭到日本天皇和幕府的拒絕。 日本人對可汗的示好反應缺乏,可能是由於他們在長期孤立後,缺乏國際關係經驗,以及他們與亞洲大陸、南宋的主要接觸的偏見,以及低輿論 流亡的中國禪宗僧侶,有他們的蒙古征服者。
第一次侵略(文永戰役)
1274 年 11 月初,可汗集結了一支由大約 800-900 艘船隻組成的艦隊,並將其從韓國派往日本。 這些船隻載有大約 16,600 至 40,000 人的軍隊,其中包括蒙古人,以及應徵入伍的中國人和朝鮮人。 分別於 11 月 5 日和 13 日接收這些入侵者的第一個日本領土是對馬島和壹岐島,隨後遭到掠奪。 蒙古人的進攻,在對馬島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那裡的守軍由蘇助國率領,但由於人數眾多,所以取得了成功。 由平景隆率領的壹岐防禦部隊,同樣英勇,但他們最終不得不在日之妻城內,做最後一搏。 當沒有來自大陸的援軍到來時,城堡倒塌。
在高島和松浦半島短暫停留後,入侵艦隊前往博多灣,於 11 月 19 日登陸。 大海灣的避風和淺水區,向日本人暗示,這將是蒙古指揮官選擇的確切地點。 他們可能已經做好準備,但日本國防軍的總人數仍然很少,只有 4,000 到 6,000 人。
蒙古人贏得了第一次交戰,這要歸功於他們的優勢數量和武器——強大的雙角弓和彈射器發射,的火藥手榴彈——以及他們使用紀律嚴明、技術嫻熟的騎兵更靈活的戰場策略,這些騎兵響應鑼鼓傳達的命令。 蒙古人還有其他有效的武器,例如穿甲弩和毒箭。 此外,日本人不習慣涉,及大規模部隊調動的戰鬥,因為他們更喜歡讓個別戰士,選擇他們自己的單一目標。 相反,日本武士以小隊作戰,由一名精通射箭的騎馬武士,和一些手持薙刀或彎刃長柄武器的保護步兵帶領。 另一個缺點是日本人傾向於只使用盾牌作為弓箭手的保護,而蒙古人和朝鮮步兵在戰場上移動時通常會攜帶自己的盾牌。 武士確實比敵人有一定的優勢,因為他們身穿鐵甲皮甲(只有蒙古重騎兵才穿甲胄),而且他們的長劍比蒙古短劍更有效地使用。
奇怪的是,在首次登陸日本領土 18 天后,儘管在博多灣建立了橋頭堡,但侵略者並沒有向日本,更深處推進。 也許這是因為供應問題,或蒙古將軍劉福祥死於武士之箭。 整個“入侵”實際上是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更大規模入侵的偵察任務,這也可能是真的,並且在1274 年從未打算征服。 無論動機如何,入侵者都在他們的船旁過夜,並於 11 月 20 日撤回海灣避險。 這是個決定性的決定,因為根據某些說法,一場可怕的風暴隨後襲來,殺死了多達三分之一的蒙古軍隊,並嚴重破壞了艦隊。 因此,襲擊者不得不撤回韓國。
外交間隔
忽必烈隨後重返外交,並於 1275 年,派出另一使團前往日本,再次要求進貢。 這一次幕府的答復更加不屑一顧,在鎌倉附近的海灘上斬首蒙古大使。 可汗並沒有被嚇倒,並於1279 年派出了第二個使團。 使者遭遇與前任相同命運,可汗意識到,只有武力才能將日本,併入蒙古帝國。 然而,忽必烈忙於在中國南方征戰宋朝,又過了兩年,他才再次將注意力轉向日本。
與此同時,自 1274 年以來,日本人一直期待著一場迫在眉睫的入侵,這段高度懸念的時期,對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除了讓軍隊待命外,還在 1275 年,在博多灣周圍,建造防禦工事,並豎立了巨大的石牆,這些石牆長約 19 公里(12 英里),有些地方高達 2.8 米(9 英尺)。 為了讓弓箭手可以騎馬,博多牆的內側是傾斜的,而外面則是純的。 如果第二次入侵即將到來,日本現在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二次入侵(公案戰役)
忽必烈的第二支入侵艦隊比第一支大很多。 這一次,由於他最近打敗了宋朝並收了他們的海軍,有 4,400 艘船和大約 100,000 名士兵,同樣是蒙古、中國和朝鮮戰士的混合體。
在 1281 年 6 月 23 日攻擊九州的博多灣之前,侵略者再次襲擊了對馬島(6 月 9 日)和壹岐島(6 月 14 日)。 不過這一次,這支部隊分裂了,一支艦隊攻擊了本州,在長門遭到拒。 與此同時,在博多,日本人充分利用了他們的防禦工事,並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防禦牆發揮了作用,這一次攻擊者無法在海灘上永久立足,導致了很多船上戰鬥。 最終,在損失慘重之後,蒙古人先撤到了志賀和諾基群島,然後又撤到了壹岐島。 在那裡,他們受到日本船隻騷擾,日本船隻使用小船,和很大的勇氣不斷襲擊蒙古艦隊。 許多後來的武士英雄事蹟都來自這段入侵事件。
可汗隨後從中國南部派遣了增援部隊,也許還有 40,000 人(有些消息來源高達 100,000 人),兩支軍隊聚集在一起,向日本更深入推進,這次是在 8 月初選擇平戶為目標。 聯合艦隊隨後向東移,並攻擊高島,那裡的戰鬥發生在 8 月 12 日。
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數週,入侵者可能面臨補給短缺。 然後,又一次,天氣影響造成破壞。 8 月 14 日,一場颱風摧毀了大部分蒙古艦隊,破壞了為了安全抵禦日本襲擊而綁在一起的船隻,並將無法控制的船隻撞向海岸線。 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蒙古軍隊被殺。 數以千計的可汗部下,被沖上岸或滯留在伊万裡灣的海灘上,這些人被立即處決,儘管一些曾是日本盟友,宋代中國人倖免於難。 倖存的船隻駛回中國。
使蒙古船隻安全駛離日本海岸的風暴風被稱為神風敢死隊或“神風”。 因為他們被視為,對日本向神道教,戰神八幡發出的呼籲的回應,要求幫助保護國家,免受數量上優勢巨大的敵人的襲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年)的日本自殺式飛行員,復活“神風敢死隊”這個名字,因為他們也被視為再次拯救日本免遭入侵的最後手段。
看起來,蒙古人的船隻也不是特別好建造,因此證明遠不如應有的適航性。 現代海洋考古表明,許多船隻的桅杆台階,特別薄弱,這是在暴風雨中絕對不能有的。 做工不佳可能,由於忽必烈急於召集入侵艦隊,因為艦隊中的許多船隻種類繁多,沒有龍骨,非常不適合海上航行。 此外,當時的中國船隻實際上以適航著稱,因此在短時間內,對龐大船隊的需求,似乎導致了沒有回報的風險。 然而,導致艦隊滅亡的關鍵因素,是日軍的進攻,迫使蒙古指揮官用鐵鍊,將龐大笨重的船隻綁在一起。 正是這種颱風防禦措施,證明是致命的。
後果
蒙古人征服越南和爪哇的企圖也失敗了,但在 1281 年之後,他們確實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建立持久和平,即蒙古和平,這種和平一直持續到明朝崛起( 1368-1644 年). 忽必烈也不放棄外交路線,不斷派遣使團勸說日本加入中國朝貢體系,但未果。
與此同時,日本人可能已經阻止了他們稱為 Moko Shurai 的兩次入侵,但完全預料到第三次入侵,隨時會到來,因此在接下來的 30 年裡,讓軍隊時刻準備著。 幸運的是,對他們來說,蒙古人在其龐大帝國的邊界上,還有其他挑戰要面對,而且征服日本的嘗試不會有第三次幸運。 歷史學家 M. Ashkenazi 在這裡總結,侵略對日本人民的重大意義:
對於 13 世紀的日本人來說,受到威脅的蒙古入侵,在歷史上和政治上都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這是日本第一次不得不動員,整個軍事力量來保衛國家。 在那之前,即使是對外戰爭,也只不過是涉及日本內部一個,或另一個派系的爭吵——本質上是國內事務。 隨著蒙古的入侵,日本前所未有地在個人和國家層面,接觸到國際政治。 (188-9)
當暴風雨摧毀了蒙古艦隊時,長期以來一直承諾,神聖干預的佛教僧侶和神道教師被證明是正確的,導致兩種宗教的流行度高漲。 日本中世紀文學中奇怪地沒有入侵的一個生活領域,但有一幅描繪入侵的著名捲軸畫。 受入侵期間戰鬥的武士武士 Takezaki Suenaga 的委託,它被稱為蒙古捲軸(Moko Shurai Ekotoba),1293 年製作,以宣傳 Takezaki 自己在戰鬥中的作用。
然而,對於日本政府來說不幸的是,入侵的實際成本,產生嚴重後果。 一支軍隊必須隨時待命——直到 1312 年,博多一直由常備軍保持警戒狀態——而給士兵的報酬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導致了廣泛的不滿。 這是一場防禦戰而不是征服戰,沒有戰利品和土地等戰利品,來獎勵戰士。 國防準備工作也嚴重破壞了農業。 統治鎌倉幕府的北條氏的競爭對手,開始準備挑戰政治現狀。 Go-Daigo 天皇( 1318-1339 年在位)急於讓天皇們重新獲得他們長期失去的一些政治權力,因此激起了一場叛亂,導致鎌倉幕府最終在 1333 年倒台,並建立了 足利幕府(1338-1573 年)及其第一任幕府將軍足利尊氏( 1338-1358 年在位)。
This content was made possible with generous support from the Great Britain Sasakawa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