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世紀,數量驚人的香料和絲綢,從遠東傳入歐洲。 確切數量不得而知,但在歐洲的中世紀,香料在烹飪和醫學中的流行度達到了歷史頂峰。
香料和絲綢
著名的中世紀美食專家保羅·弗里德曼 (Paul Freedman) 告訴我們,“香料在中世紀美食中無處不在”,“大約 75% 的中世紀食譜,都涉及香料”(2007, 50)。 歷史記錄中充斥著,中世紀歐洲富人,大量使用香料的記載。 1194 年,當蘇格蘭的威廉一世(在位 1165-1214 年),拜訪英格蘭的理查德一世(在位 1189-1199 年)時,他收到的禮物包括每天 4 磅(1800 克)肉桂和 2 磅(900 克) ) 胡椒粉(肯定超過他一天的消耗量)。 八目鰻目是英國中世紀城堡的一種流行食物,上面塗滿了胡椒醬。 傳說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1100-1135 年在位)於 1135 年因吃了一大頓胡椒八目鰻目而死,儘管食物中毒可能是罪魁禍首。 1264 年聖愛德華盛宴上,供應的一種醬汁,是用 15 磅肉桂、12.5 磅孜然和 20 磅胡椒製成。
亞洲香料在中世紀醫學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它們的治療和健康特性受到醫生和大眾的稱讚,無論貧富。 本土植物也被納入歐洲醫學文本,但如果患者負擔得起,他們仍然更喜歡亞洲香料。 中世紀的草藥和醫學文獻中,列出的藥物,幾乎都由亞洲香料製成。 普遍認為,如果香料來自遙遠的“天堂”,一定是更有效的藥物
到了中世紀,來自東方的絲綢,也開始在歐洲貴族中,扮演重要角色。 正如瓦格納所說:
它觸及的每件事和每個人,立即變得顯赫。 披在祭壇上或做成窗簾,用絲綢分隔教堂,或宮殿內的空間。 從 6 世紀和 7 世紀的西歐開始,聖徒的遺物就用絲綢包裹起來,存放在精緻的金屬製品,和鑲有珠寶的聖物箱中……數百年來……絲綢的奢華、多功能和稀缺性使它成為一種珍貴的材料。 織物的發光和柔軟,總是給看到或感覺到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作為一種商品,絲綢有時被認為比黃金更有價值。
貿易路線
進入中世紀歐洲的香料和絲綢,經過了難以置信的距離。 13世紀,一個龐大的世界貿易體系已經形成,從中國東海岸一直延伸到西歐,跨越海洋和陸地。 中央樞紐是地中海西部港口、印度洋東部出口和中亞通往中國的陸路之間的陸橋。 有3條大路蜿蜒,穿過中央鉸鏈——兩條由阿拉伯世界控制,穿過紅海和波斯灣,另一條穿過拜占庭帝國,通往橫跨亞洲的陸路。
中央樞紐以東是印度洋,阿拉伯商人控制著通往印度的通道,以及印度教化的馬六甲海峽,後者是中國的中介。 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陸路貿易,通過蒙古中國穿越波斯、黎凡特和小亞細亞。 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間,的主要貿易路線,從紅海南端的 Bab al-Mandab 到麥加的海港吉達,在那裡,貨物用船隻逆著盛行風向北,或在 沿著漢志的朝聖路線,前往埃及和黎凡特的商隊。
波斯灣通往印度洋貿易的門戶位於奧爾木茲,長期以來,它一直是波斯世界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紐帶。 在 1272 年訪問奧爾木茲時,馬可波羅寫道:
我可以告訴你,商人從印度各地乘船來到這裡,帶來各種香料、寶石和珍珠、絲綢和金織物、象牙和許多其他產品。 在這個城市,他們將這些商品出售給其他商人,然後這些商人將它們分發到世界各地,再轉賣給其他人。 (66)
十字軍國家
幾個世紀以來,基督徒在十字軍東征期間,頑強地在穆斯林占多數的中東地區站穩了腳跟。 儘管戰爭不斷,意大利的商業城市,與黎凡特的許多港口保持著活躍的貿易。 較大的城市已成為活躍的商業中心,來自阿拉伯、伊拉克、拜占庭、北非和意大利的商人常駐其中。 專門的市場出現了,當地人和外國人,可以在這裡購買從絲綢和香料,到基本食品、皮革製品、布料、毛皮和其他製成品的各種商品。 為了往返地中海東部的貿易中心,基督教、猶太教和穆斯林商人,非常自由地穿越充滿敵意的土地。
12 世紀遊歷中東的偉大穆斯林編年史家伊本·朱拜爾 (Ibn Jubayr) 寫道:
所談到的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是,儘管穆斯林和基督教兩派之間,燃燒著不和之火,但他們的兩支軍隊可能會相遇並擺出陣型,然而穆斯林和基督教的旅行者會來來往往, 不受干擾。 (布羅德赫斯特,300–301)
印度
印度是全球貿易的中心。 在馬拉巴爾和科羅曼德爾海岸,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聚居在一起,交易棉花和絲綢、香料和香水,以及金、銀和象牙。 來自印度的胡椒、寶石、珠寶和棉織物。 印度商人廣泛穿越印度洋尋找商品,並從各種文化中帶回異國情調的奢侈品,使每個人都繁榮昌盛。
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包括印度教控制的卡利卡特(今科澤科德)、坎納諾爾(坎努爾)、科欽、基隆(科拉姆)、穆斯林果阿和卡提亞瓦半島西北角古吉拉特邦的坎貝(坎巴特)。 坎貝可能是世界上旅行,最廣泛的商人的故鄉。 他們在整個印度洋定居,並從亞丁到馬六甲廣泛地橫跨印度洋。
卡利卡特是迄今為止印度最重要的轉口港,幾個世紀以來,它是所有來自亞丁、奧爾木茲、馬六甲,和中國的印度洋貿易商,的主要目的地。 它也因歐洲商人稱為“calico”的布料而聞名,它的英文名稱也由此而來。 卡利卡特由一位名為 zamorin 的強大的印度教世襲領袖統治,他與穆斯林商人密切合作,以促進貿易。 馬拉巴爾海岸的其他,偉大的印度香料城市(坎納諾爾、科欽、奎隆)是卡利卡特的紮莫林不幸的封建附庸,並向他致敬。 卡利卡特的紮莫林,將證明是葡萄牙後來,試圖阻止印度洋穆斯林貿易的強大對手。
早期的葡萄牙編年史家,杜阿爾特·巴爾博薩 (Duarte Barbosa) 如此描述果阿:
這座城市居住著摩爾人、體面的人、外國人和富商。 有許多偉大的外邦商人和其他紳士、耕種者、武裝人員。 那是一個偉大的貿易之地。 它有一個很好的港口,有許多來自麥加、亞丁、霍爾木茲、坎貝馬拉巴爾國家的船隻。 這個城鎮很大,有漂亮的建築物和漂亮的街道,四周環繞著城牆和塔樓。 (費爾南德斯,284)
印尼市場
到13世紀,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沿岸的馬六甲市(Melaka)也是世界貿易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這是東西方交彙的胡椒、肉荳蔻和丁香的大型國際交流中心。 該地區作為貿易中心的歷史始於。 公元前 300 年,在印度商人的影響下,小型印度教王國在爪哇和蘇門答臘興起。 在公元早期幾個世紀,佛教徒也加入了這些行列。 強大的三佛齊佛教王國在蘇門答臘興起,控制了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地區,直到 1290 年被來自爪哇,印度教滿者伯夷帝國征服。 滿者伯夷帝國強大到拒絕向中國進貢,並擊敗了同樣統治中國的蒙古帝國忽必烈汗(1260-1294 年在位)派遣的軍隊。
商人在往返馬六甲途中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是佛教錫蘭(今斯里蘭卡),在那裡可以獲得世界上最好的肉桂以及寶石、珍珠、象牙、大象、龜殼和布料。 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來到錫蘭,運送當地產品和從其他國家運來的貨物再出口。 島民們也派自己的船隻前往外國港口。 最重要的進口商品是來自印度和波斯的馬匹,來自中國的金幣、銀幣和銅幣、絲綢和陶瓷。 錫蘭沿岸分佈著無數的海灣和錨地,為船隻提供了平靜的港灣和設施。
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邊緣是摩鹿加群島或香料群島,這裡是世界上唯一的丁香、肉荳蔻和肉荳蔻的產地。 丁香僅在印度尼西亞的幾個小火山馬魯古群島上發現,而肉荳蔻樹原產於炎熱的熱帶班達群島的避風山谷。 只有來自爪哇和中國的商人訪問過這些島嶼。 阿拉伯人和古吉拉特人的水手依靠印度尼西亞商船水手將香料運送到馬六甲,然後他們在那裡進行交易,然後將它們散佈到印度洋的其他地方。
中國海上航線
在 12 世紀,中國是地球上最發達的經濟體,也是亞洲貿易中最具活力的力量。 杭州市有 100 萬居民,其中包括一個龐大的商人階層。 中國人用長 30 米(100 英尺)、寬 7.5 米(25 英尺)、運載 120 噸貨物和 60 名船員的遠洋商船隊在印度洋上穿梭。 這些船隻訪問了印度尼西亞、錫蘭和印度西海岸。 在南宋時期(1127-1279),中國享有巨大的貿易順差。
在出口世界上最優質的紡織品、陶瓷和金屬製品的同時,中國進口的產品範圍更窄——外國木材、樹脂和香料,大部分來自東南亞,一些來自中東……香水的進口量非常大,因為社會各階層都消費 這種貨。 (漢森,219)
當整個中國在 1279 年被蒙古人統治時,與東南亞的貿易繼續繁榮,交易象牙、犀牛角、鶴冠、珍珠、珊瑚、翠鳥羽毛和龜甲。
蒙古陸上絲綢之路
幾個世紀以來,絲綢之路沿線的交通量,根據其所經過的王國的政治狀況,而起起落落。 成吉思汗(1206-1227 年)和金帳汗國的到來為 13 世紀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的貿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蒙古人征服後,絲綢、瓷器和香料等異域商品,開始沿著絲綢之路自由運往歐洲。 絲綢之路全長約10,000公里(6214英里),其中約3000公里(1864英里)在中國境內。
絲綢之路沿線的貿易活動不僅因蒙古人而復興,而且擴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蒙古人大力提倡開放貿易,允許來自中國和東南亞的產品自由進入東歐和中東,反之亦然。 馬可波羅 (1254-1324) 的父親 Niccoló 和他的叔叔 Maffeo ,於 1260 年開始,他們的第一次東方之旅,而馬可於 1271 年,開始他史詩般的旅行。為了鼓勵國際貿易,外國商人經常獲得免稅、貸款和安全保障 絲綢之路沿線。 蒙古人還通過在絲綢之路,沿線建立駐軍來積極鼓勵貿易,駐軍由蒙古士兵巡邏,並作為旅行者的中轉站和休息站。
歐洲貿易網絡
從全球所有市場,到歐洲的聯繫,都是通過意大利進行的。 在整個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威尼斯、熱那亞以及較小範圍內的比薩等,意大利城邦都在競相通過中央樞紐,將商品從亞洲市場轉移到歐洲。 從 10 世紀到 12 世紀,威尼斯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附屬國,主導著東地中海的貿易。 在 13 世紀,它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放棄了長期合作夥伴,支持佔領君士坦丁堡,並控制了拜占庭亞,得里亞海的大部分港口,其勢力更加強大。 1207 年科孚島和 1209 年克里特島加入了這一恩惠。這給了威尼斯人一個貿易網絡,從君士坦丁堡的金角灣,延伸到敘利亞和埃及的主要港口,並獲得從東南部流入中東的所有香料 亞洲和印度。
威尼斯的位置非常適合控制與黑海、黎凡特和埃及市場的貿易。 正如 Krondl 所描述的:
威尼斯位於亞得里亞海的西北角,亞得里亞海是地中海最大的海灣,與德語區隔著阿爾卑斯山。 從威尼斯出發,它或多或少是一條直飛亞得里亞海東部海岸的航線,掠過希臘大陸,經過克里特島,然後直達埃及。 這次航行很容易成為東方香料商場和歐洲中心銀礦之間最直接的路徑。 (44)
12 世紀地中海東部出現了另一個貿易力量:加泰羅尼亞貿易網絡。 它包括西班牙東北部的加泰羅尼亞、馬略卡島和瓦倫西亞,並以巴塞羅那為中心。 精明的加泰羅尼亞商人,仔細分析潛在市場,並鼓勵生產最有可能被國外市場,接受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 他們從小麥、油、蜂蜜、葡萄酒、穆斯林奴隸、武器(非常優質的刀劍)和馬臀皮開始。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產品中添加了藏紅花、乾果、珊瑚、羊毛布、陶瓷、手工皮革、膠水、牛脂和玻璃製品。 他們的貿易網絡延伸到法國、意大利、北非、黎凡特和大西洋沿岸,包括安達盧西亞、葡萄牙、英格蘭和佛蘭德斯。
12世紀,歐洲還出現了一個名為漢薩同盟(Hanseatic Union, Hansa or Hanse)的偉大貿易聯盟,將波羅的海和北海周邊,所有主要城市聯繫起來。 在整個 13 世紀,聯盟的勢力穩步增長。
漢薩由近 200 個海上和內陸城市(沿河)組成。 西起法蘭德斯的布魯日和根特,西至倫敦,東至俄羅斯西部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東至芬蘭灣的塔林; 北起卑爾根,南至德國中部。 [Hansa 活動甚至] 擴展到威尼斯……德國商人居住和儲存貨物的地方。”(Liggio,134)
結論
中世紀世界的貿易和商業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即使是相對較小的社區也可以進入每週一次的市場,也許一天的旅行之外,更大但頻率較低的集市,那個時期的所有消費品,都被列為 吸引購物者和小型零售商。 隨著中世紀盛期的發展,許多陸路貿易路線,將西北歐城市與意大利商業國家連接起來。 異國情調的貨物,沿著波河谷和羅納河谷,費力地運往法國中部和北部,在那裡它們與來自佛蘭德斯,和北海的西南方向的貨物,匯集在一起。 北海的海上貿易路線開始與地中海的貿易路線完全相連。
在 12 世紀和 13 世紀,在法國、英國、法蘭德斯和德國這些貿易路線的交匯處,國際貿易展覽,變得非常重要。 最著名的是在法國東北部的香檳鎮舉行。 北歐商人在這裡帶來了來自遠東的毛皮、羊毛和香料。 從意大利運來的貨物由騾子大篷車運到那裡,沿著名為 Via Francigena 的古老路線穿越阿爾卑斯山,穿過塞尼斯山口。 從熱那亞到法國博覽會城市的旅程,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在 13 世紀,世界作為一個全球經濟體完全相連。 大量的貨物通過陸路和海路經過世界上所有的帝國。 貿易基本上不受國界和種族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