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業革命中的紡織業

文章

Mark Cartwright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01 March 2023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法语, 葡萄牙语, 西班牙语
聆听本文
X
打印文章

在工業革命期間(1760-1840),紡織生產從家庭手工業,轉變為高度機械化的工業,工人的存在只是為了確保梳理機、紡紗機和織布機永不停止。 在削減成本的驅動下,一大批發明家確保,機械工廠比以往更便宜、更快、更可靠。

通常由水輪和蒸汽機驅動的機器的採用,意味著許多熟練的紡織工人,失去了工作,從而引發了勒德分子等抗議運動。 儘管創造新的、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崗位,但紡織廠惡劣的工作條件,促成了工會運動,並促使政府通過法律,保護那些確保機器繼續運轉勞工的福祉。

Power Looms in a Textile Mill
紡織廠的動力織機
J. Tingle (Public Domain)

紡織工業的演變

傳統上,紗線和布料是從在自己家里,或小作坊工作的,紡紗工和織布工那裡購買。 家庭分工的情況很常見,孩子們洗羊毛,然後梳理羊毛,婦女使用手動紡車紡紗,男人使用手動織布機織布。

正是賺更多錢的誘惑,促使人們從體力勞動轉向機器勞動。

1733 年,約翰·凱 (John Kay) 發明了飛梭,用於在織機上水平拉動紗線(緯紗)穿過縱向紗線(經紗),生產速度大大加快。 梭子用錘子敲擊加工材料,也可以製造更寬的紡織品。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紡出更多紗線以跟上更快的織造階段。 傳統的紡車是一種高效的機器,但一次只能紡一根線。 因此,發明者試圖創造,可以同時旋轉多個線程的機器。 這將使一名操作員能夠有效地完成多人的工作。 此外,如果許多機器都放在一個地方——工廠——那么生產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 與工業革命的許多其他領域一樣,正是賺更多錢的誘惑,推動了從體力勞動轉向機器勞動。

Flying Shuttle
飛行梭
Conrado Secassi (CC BY-SA)

在工業革命期間,有許多發明家和機器推動了,紡織工業的發展,但最重要的包括:

  •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旋轉的珍妮》 (1764)
  • 理查德·阿克萊特的《水框架》(1769)
  • 塞繆爾·克朗普頓 (Samuel Crompton) 的《紡騾》 (1779)
  • 埃德蒙·卡特賴特的動力織機 (1785)
  • 伊萊·惠特尼 (Eli Whitney) 的軋棉機 (1794)
  • 理查德·羅伯茨的《羅伯茨織機》(1822)
  • 理查德·羅伯茨的《自動騾子》(1825)
  • 埃利亞斯·豪 (Elias Howe) 設計的豪縫紉機 (1844)

哈格里夫斯的旋轉珍妮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James Hargreaves,1720-1778) 於 1764 年在蘭開夏郡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770 年獲得專利)。 該機器本質上是一個包含多個錠子的細紗機,可以同時紡八根棉線,因此顯著加快生產速度,和降低勞動力成本的潛力,吸引了企業主。 Hargreaves 很快改進了他的 jenny,使一台機器可以同時旋轉 120 個線程。 與傳統紡車相比(70 先令兌 1 先令),這種演變足以彌補珍妮紡車的更高成本。 到 1788 年,英國各地的工廠,使用了 20,000 多台珍妮紡紗機。 工人在家裡進行孤立的家庭手工業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了,特別是因為許多機器使用大型水輪作為動力。

傳統紡織工人立即看到了,哈格里夫斯珍妮的威脅,並粉碎了他們能找到的任何例子,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燒毀工廠。 與此同時,珍妮從 1771 年起,直接從蘭開夏郡引入法國,儘管法國政府為接受,提供補貼,但並沒有像在英國那樣流行起來。 原因可能是法國的工資較低,因此昂貴的機器對企業家來說吸引力較小。 印度的情況也可能如此,那裡的勞動力更便宜,而且珍妮基本上被忽視了。

Spinning Jenny, Chemnitz
珍妮紡紗,開姆尼茨
Stefan Kühn (Public Domain)

阿克萊特的水框

蘭開夏郡假髮製造商,理查德·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 年) 發明了第一台水框架,該裝置於1769 年獲得專利。阿克萊特得到了他的朋友約翰·凱(John Kay) 的大力協助,約翰·凱是一位鐘錶匠(不是飛行梭的發明者),他在五年內多年來,幫助他完善了機器和齒輪中,使用的正確材料,使其高效工作,取代了更笨重的槓桿和皮帶系統。 正如經濟歷史學家 R. C. Allen 指出的那樣,“如果沒有製表師,水框架就不可能被設計出來”(204)。 英國處於製表技術的最前沿,這再次解釋了為什麼,它是在這裡,而不是在早期紡織機械開創的其他國家。 也許並非巧合的是,英國鐘錶業的核心位於蘭開夏郡,而這正是機械化紡織業的騰飛之地。

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機是一台棉紡機,其中的滾筒完成了,手指和拇指曾經承擔的任務。 這是對珍妮紡紗機的改進,因為它生產出更細、更堅固的紗線。 早期版本由一匹馬提供動力,可以同時旋轉 96 個紡錘。 由於阿克萊特,位於德文特河畔,克羅姆福德的工廠(為了他自己和他的機器的安全,遠離任何紡織工人)的完全開發的機器,是由水輪驅動,它可以無限期地運行,並且機器比手工作業更平穩。

Arkwright's Water Frame
阿克萊特的水框
Science Museum, London (CC BY-SA)

1771 年版的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有 129 個錠子,由女性操作,因為不再需要熟練的男性紡織工人。 克羅姆福德的工廠模式,包括機器、佈局、合理化的生產流程、多層供電以及全日制操作,都被英格蘭北部的工廠複製,阿克萊特通過堅持要求買家訂購不少於1,000 台,而發了大財。一次擁有他的機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建造它們的權利)。 克羅姆福德工廠的模式,也被美國和德國效仿。 阿克萊特還通過發明梳理機(1775 年獲得專利)大大增加了他的財富,這項發明為紡紗機,提供了質量更好的原材料。 梳棉機實際上比水機節省的人工成本要多得多。

克朗普頓紡騾

塞繆爾·克朗普頓(Samuel Crompton) 於1779 年,發明了走錠紡紗機,這是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的珍妮紡紗機(Hargreaves' jenny) 和阿克萊特(Arkwright) 的水力紡紗機的改進組合,可生產出更細、更均勻的紗線。 該機器的長度可達 46 米(150 英尺),並大幅增加了可用主軸的數量。 一台機器可以有 1,320 個錠子,但很複雜,需要三名工人來操作。 這項發明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 1790 年代,它們已經由蒸汽驅動。 一家工廠可能擁有 60 台機器,很快蘭開夏郡就有 5000 萬錠紡紗機在旋轉。

Crompton's Spinning Mule
克朗普顿发明的骡机
Pezzab (CC BY-SA)

卡特賴特的動力織機

接下來的發展是動力織機織布機,由埃德蒙·卡特賴特(Edmund Cartwright,1743-1823)於1785 年發明。卡特賴特曾是一名牧師,在參觀德比郡的一家工廠後,他受到啟發,發明了水動力織機,然後是蒸汽動力織機。 全自動機器只需要一名工人每七分鐘左右更換一次完整的主軸。 卡特賴特的機器,使布料生產速度提高了一倍,但效率並不高。 隨後的發明家,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卡特賴特的理論原理是正確,他本人也從未停止改進他的發明。 動力織機首先在理查德·阿克萊特 (Richard Arkwright) 擁有的工廠中得到有效使用。 全國各地的紡織工廠很快就配備了數百台動力織機。 1809年,英國政府授予卡特賴特1萬英鎊,以感謝動力織機對英國工業做出的重大貢獻。 1821 年,卡特賴特被任命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Power Looms
動力織機
švabo (CC BY-SA)

惠特尼軋棉機

由於紡紗廠的方法必須跟上織布廠的方法,因此原棉供應商,也必須增加產量,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伊萊·惠特尼 (Eli Whitney,1765-1825) 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搬到佐治亞州的一個棉花種植​​園,在那裡他發明了一種有效地,將粘性種子與棉球分離的方法。 惠特尼杜松子酒(“杜松子酒”意為“機器”)於 1794 年發明,由馬或水車提供動力。 它將原棉拉過梳網,旋轉金屬齒和鉤子的組合將原棉,分開並去除了麻煩的種子。 一台軋棉機每天最多可加工 25 公斤(55 磅)棉花。 就像克朗普頓和卡特賴特一樣,惠特尼的發明,也是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並且被廣泛複製,儘管他已在專利局註冊,但他自己卻從中賺到了很少的錢。 隨著棉花產量的猛增,越來越多的奴隸,被用來在棉花種植園採摘棉球,為貪得無厭的軋棉機提供原料。 棉花遠銷海外。 1790年英國棉花佔進口總額的2.3%; 到 1830 年,這個數字飆升至 55%。 英國紡織廠,對原材料加工,並再次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至於 1830 年棉紡織品,佔英國出口總額的一半。

機器的到來使許多熟練的紡織工人失業,許多人提出了暴力抗議。

現在,紡織工業的所有三個部門——原材料生產、紡紗和織造——都可以實現完全機械化,但對效率和巨額利潤的追求仍然激勵著發明者。 儘管建立機械工廠的成本很高,1793 年約為 15,000 英鎊(如今超過 200 萬美元),但紡織品製造,現在已成為一項大生意。 正如艾倫所指出的,“棉花是工業革命的奇蹟產業”(182)。

羅伯茨的織機

第一台由蒸汽驅動的鑄鐵織機,由理查德·羅伯茨(Richard Roberts,1789-1864),1822 年發明。使用鐵代替木頭(如卡特賴特的織機)意味著機器不會變形,因此紗線的張力得以保持持續。 現在,紗線斷裂或變得鬆散,纏結在機器中,大大減少。 這意味著機織布的生產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

Diagram of a Roberts Loom
羅伯茨織機示意圖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發明者不斷改進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機器。 從 1790 年代起,英國政府禁止機械出口,以維護其競爭優勢,但儘管如此,機械仍被走私出去,用於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建立工廠。 這些機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效率,這意味著,儘管購買,需要資本,但即使在勞動力成本,比英國低得多的地方,它們也能盈利。

紡織廠值得注意的新增設備,是大約 1780 年的印花布(廉價棉質材料)印花機。 1780 年,允許使用預穿孔卡製作圖案紡織品。 法國人約瑟夫·瑪麗·雅卡爾(Joseph-Marie Jacquard,1752-1834 年)在 1800 年左右開發了一種,可以製造圖案絲綢織物的機器,同樣使用預切卡片。 幾乎所有紡織品生產地都採用提花織機。

羅伯茨的自動騾子

理查德·羅伯茨(Richard Roberts) 繼續致力於機械化織機的研究,並於1825 年想出了一些新東西。羅伯茨的創造精神也許是出於自身利益的驅使,因為由於他的織機,紡織業再次實現了飛躍,而紡紗卻無法跟上,供應織工所需的紗線。 這限制了羅伯茨織機的銷售。 羅伯茨發明了一種紡紗機,只需很少的人輸入,即可運行,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全天候運行。 該機器使用齒輪、曲柄和導向機構,來確保紗線始終準確地,放置在應有的位置,並且錠子根據紗線的滿量,以不同的速度轉動(因此該機器被稱為“自動”)。 羅伯茨的織機和走錠機組合,為廠主提供了他們想要的東西:一個工廠車間,盡可能減少工人。

到 1835 年,大約 75% 的棉紡廠,使用蒸汽動力,英國使用的動力織機,遠遠超過 50,000 台。 蒸汽動力工廠,不需要位於水源附近,因此可以選擇靠近煤炭等,自然資源的更好地點。 憑藉更加通用、更便宜、高效和可靠的機器,紡織行業幾乎完全自動化,當然機器操作員,不再需要任何紡織技能。 熟練工人的工作被半熟練工人搶走,但由於紡織業的發展,半熟練工人的數量多於前者。

Howe's Sewing Machine
豪的縫紉機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英國機械化紡織工業,現在可以在生產方面,超越其主要競爭對手印度,因此出口蓬勃發展。 印度的勞動力很便宜,但英國的機器速度更快,只需 2,000 小時即可完成印度“工廠”需要 50,000 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 簡而言之,英國“1836 年的棉紡廠非常高效,可以勝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手工紡紗”(Allen,187)。

豪的縫紉機

埃利亞斯·豪(Elias Howe,1819-1867)於1844年在美國劍橋,發明了一種新型縫紉機(1846年獲得專利)。 這是第一台使用鎖式線蹟的機器(將兩根線放入布料中,一根從下面,一根從上面)。 平縫使得紡織品更加堅固,因為即使線斷了,整條縫線也不會散開。 這台機器比手工縫製要快得多——每分鐘 640 針,而手工縫製的平均速度為 23 針。 因此,“手工製作一件印花布連衣裙大約需要六個半小時,而機器製作則只需不到一個小時。服裝行業徹底變革”(四十,149)。 很快出現了仿製品公司,特別是艾薩克·梅里特·勝家(Isaac Merritt Singer) 擁有的公司,他有義務向豪支付特許權使用費,並給予他I. M. Singer and Co. 的股份,該公司後來成為領先的縫紉機製造商之一,銷售到1870 年,每年大約有50 萬台機器。豪不斷發展他的想法,製造更小的機器,並通過腳踏板添加動力源,這意味著紡織工業回到了原點,人們再一次有機會生產自己家裡的衣服和其他紡織品。

後果:勒德分子

機器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更便宜地,購買紡織產品,棉花種植園和煤礦等供應行業蓬勃發展。 工廠數量的增加意味著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儘管大部分是非技術性工作。 19 世紀,曼徹斯特、利物浦、謝菲爾德和哈利法克斯等城鎮的人口,增加了十倍,因為農村地區的人們,湧向擁擠且不衛生的城市中心,尋找工作。

Luddites Smashing Textile Machines
卢德分子砸毁纺织机器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機器的到來使許多熟練的紡織工人失業,許多人對失去生計或工資減少,暴力抗議。 1811 年至1816 年間,在約克郡、蘭開夏郡和諾丁漢郡等製造業重鎮,出現了一個新的抗議團體:勒德派,以他們的神話領袖內德·勒德(又名勒德國王)命名。 勒德分子闖入工廠,砸毀了搶走了他們工作的機器。 建制派進行了反擊。 對於提供有關勒德分子的信息,或抓獲勒德分子的信息,政府會提供豐厚的現金獎勵,並召集軍隊來保護工廠及所有廠主。 被捕的抗議者,面臨嚴厲的處罰,包括絞刑或驅逐到澳大利亞。

工作條件和工會

紡織廠的工人不得不忍受艱苦的條件。 不僅機器噪音很大,有時發生故障時還很危險(沉重的零件掉落下來,梭子像導彈一樣飛出,頻率驚人),而且為了保持棉線柔軟和堅固,工廠裡故意保持溫暖和潮濕。 。 這種情況意味著許多工人遭受健康問題,尤其是肺部。

工廠的工作日很長,通常是 12 小時,還包括夜間工作,因為工廠及其機器,晝夜不停地工作。 許多雇主更喜歡女性和兒童而不是男性,因為她們更便宜。 兒童也被雇用,因為他們可以爬到機器下面,清理棉花廢料,並防止懸掛的線堵塞機器,這往往是致命的任務。 隨著金錢和效率,成為許多工廠主的痴迷,工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更快地工作,並且不造成生產延誤。 骯髒手或上廁所,時間過長的工人,將被罰款。

所有這些負面因素意味著工人們,最終會聯合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工會的成立是為了,試圖遏制無良雇主,更大的虐待行為。 工會籌集資金,來幫助那些生病或受傷,而無法工作或領取工資的人。 廠主們不喜歡這些對他們利潤的限制,政府在 1799 年至 1824 年間禁止了工會,但保護工人的運動,不可能無限期地停止。

自 1833 年以來,議會通過了多項法案,試圖限制雇主對其勞動力的剝削,並製定最低標準,但並非總是成功。 新規定包括兒童可以工作的最低年齡、輪班時間、禁止婦女和兒童夜間工作、廠主有義務為更危險的機器建造防護屏,以及政府檢查員的任命。 紡織工廠提供了寶貴的就業機會,但它們仍然是嘈雜、危險和不健康的地方,人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些地方度過。遺憾的是,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808 年將工廠描述為“黑暗的撒旦工廠”(霍恩,52 歲),但遺憾的是,這種描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恰當的。工業革命過去之後。

删除广告
广告

问题与解答

工業革命對紡織業有何影響?

工業革命之前,紡織業是家庭手工業,人們大多在家里或小作坊裡,生產紗線和布料。 紡織工業的工業化,意味著機器取代了熟練的工人和大型工廠或工廠紡紗和織布。

為什麼工業革命期間紡織工業使用機器?

工業革命期間,機器用於紡織工業,因為它們通過降低勞動力成本,使生產變得更快、更便宜。

工業革命期間紡織工業機械化,產生了哪些積極後果?

工業革命期間紡織業機械化的積極影響,包括為蒸汽動力機器,提供燃料的煤炭開采的繁榮、紡織業的更多就業機會(儘管大多是非技術性的)以及更便宜的服裝。

工業革命期間紡織工業的機械化,帶來了哪些負面後果?

工業革命期,紡織工業機械化的負面後果,包括熟練紡織工人工作,被機器取代。 紡織廠的工作條件,黑暗、潮濕、危險。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Mark Cartwright
马克是一位全职作家、研究人员、历史学家与编辑,他对艺术、建筑,以及研究所有文明共有的思想尤为感兴趣。马克拥有政治哲学硕士学位,目前担任WHE出版总监一职。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Cartwright, M. (2023, March 01). 英國工業革命中的紡織業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2-2183/

芝加哥风格

Cartwright, Mark. "英國工業革命中的紡織業."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March 01, 2023.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2-2183/.

MLA 风格

Cartwright, Mark. "英國工業革命中的紡織業."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01 Mar 2023. 网络. 18 Jan 2025.